皖南花鼓戏,是安徽五大剧种之一,唱腔质朴优美、旋律明快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地域特色,自清末形成以来,在皖南地区广受欢迎。
在郎溪县,有这样一支花鼓戏剧团,他们历经风雨,终见彩虹,正以崭新的姿态,弘扬着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那就是郎溪县花鼓戏剧团。
而花鼓戏剧团团长,彭意红,更是为郎溪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与戏结缘,坎坷逆境寻生机
彭意红的一生与皖南花鼓戏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16岁入行拜师学艺,23岁组建郎溪县振兴剧团,彭意红的青春几乎都奉献给了花鼓戏事业。“一生中什么都不爱好,就是爱好戏”,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对花鼓戏的这份情缘,让她重任在肩,立志要在传承皖南花鼓戏中再尽一份力。
郎溪县花鼓戏剧团于1989年成立,在团长彭意红的带领下,经历了35年的风雨,也收获了耀眼的彩虹。
宣城市首届皖南花鼓戏调演优秀奖、铜陵市“丹凤金奖”“丹凤银奖”、皖南七市群艺大奖赛一等奖……这些嘉奖都是对彭意红数十年如一日辛苦付出的回报。
不过,这份好景来之不易。
在建立之初,花鼓戏剧团曾经面临过资金短缺、连年亏损、场地限制、演员流失等问题。在经历连年亏损数十万元、有戏无人演等多方面的窘境后,万般无奈的彭意红只能暂时放下心爱的剧团,远赴他乡创业谋生。
可是放下并不等于放弃,凭着对花鼓戏艺术的一腔执着与热爱,彭意红终于在50岁这一年,为剧团在逆境中找到了出路。
2017年,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皖南花鼓戏教育传习基地落户郎溪县飞鲤镇。
皖南花鼓戏剧团,终于迎来了它的新生。
二次创业,创新剧目迎春天
“野草长到了腰间,周围到处堆满了废弃物”,这是彭意红初到基地所在的原幸福中学时的感触。
她说,之所以选择把基地建在飞鲤,一方面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郎溪人,对这里的感情很深,另一方面,由于群众基础好,飞鲤镇党委、政府对花鼓戏传承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由于年久失修,这里长满了杂草,原有建筑内很多设施都用不上。为了将基地打造得有模有样,彭意红和家人商量后,决定自掏腰包,请来工人除掉杂草,并将原有的教室进行装修改造,前后投入了五十多万元。
得知基地建成后,剧团之前的一些老演员们纷纷联系上了彭意红,想要重新回到剧团这个大家庭,与此同时,还有几位年轻的戏曲演员也加入到队伍中。
彭意红深受感动的同时也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她坚信,要想让花鼓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就必须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
为此,彭意红着手传统剧目的复排,尽力保持花鼓戏的原汁原味,同时积极推动新剧目的创作,把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传统艺术相融合,从而达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目的。
不放弃的信念和努力奋斗的干劲,让剧团逐渐有了起色,周边地区也被剧团的精彩剧目所吸引,时常邀请彭意红带领剧团前去演出。
然而好景不长,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国内文旅形势不容乐观。受制于严密的疫情防控体系,原定的演出计划全部取消或延期,剧团停演,演员没有了收入,剧团陷入“倒春寒”。
不过,尽管阴霾持续笼罩,彭意红却始终没有放弃剧团。
为了遵守当初“只要剧团在,我还在,就不会让演员没有收入”的承诺,彭意红毅然决然拿出和丈夫多年的积蓄,按期支付了演员工资。
没有演出任务的日子里,她通过线上沟通的方式,带领团队完善原有剧本、创作新剧目,共整理出一百多本剧本。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演出行业的限制性政策也逐步解禁,市场的开放、家人的鼎力支持,让彭意红又有了信心和干劲。
自2020年起,她积极组织青年演出团队,带领剧团多次参加全国及全省的演出,创作的小戏更是连续多年荣获宣城市艺术文化宣讲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皖南花鼓戏剧目《还猪》于2023年登上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的舞台,并成功申报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这不仅是对剧团实力的肯定,也是对演员们努力奋斗的最好回报。
2024年上半年,大大小小的演出任务不曾间断过,彭意红的足迹遍及江苏、宣城、广德、宁国、泾县、郎溪等地,剧团演出场次相比昔年大幅度上升,演员们忙的不亦乐乎。彭意红和她的剧团迎来了基地建成后的第一个丰收之年。剧团规模的扩大、演出质量的提升、台下观众的呼声、剧团效益的增加,这些都标志着剧团越来越好,这背后是彭意红对艺术的坚守和对团队的精心培养。
增强造血,年轻一辈话传承
在剧团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时,彭意红深知,皖南花鼓戏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走市场化道路,仅靠“输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为此,她计划每年至少组织300场演出,让剧团唱出去、走得远。
“现在我团里的演职人员有四十多个,大家都非常有干劲,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说起剧团的现状,彭意红满脸骄傲。下一步,她打算在基地建一座皖南花鼓戏史料馆,希望通过史料展示的方式,把皖南花鼓戏的渊源和辉煌重现给大家。
为“艺”消得人憔悴,如今的彭意红已近花甲之年,用她丈夫的话说,“她这几年很辛苦,看起来老了好几岁”。如今,年过半百的她想的最多的,依然不是自己,而是如何让皖南花鼓戏继续传承下去。
“让皖南花鼓戏传承下去,就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最好是从娃娃抓起。”
为此,彭意红积极与学校对接,多次让皖南花鼓戏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熏陶和感染,也让花鼓戏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
彭意红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花鼓戏传承下去,再难也要走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