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举行了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林彪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在革命战争年代,林彪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军功,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指挥能力。然而,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元帅,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风云中身败名裂。以至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名字都成为了人们避之不及的存在。
青年时代的林彪,虽然性格内向,但视野非同一般,十分关心时局。他曾在晋西南的一个小山沟里准确地预测到“中日战争可能发展为世界大战”,并对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动向作了进一步判断。
除了视野不一般外,林彪还对走出去有着强烈的想法,他主张八路军可以到友军视察、同友军联络。
林彪的才能在国共两党内都深受认可,颇有名气。1942年1月,林彪飞抵西安,国民党的胡宗南特意从外地赶回来迎接他。两人就未来国共合作展开了一次长时间交流。
谈话结束后,胡宗南又专门向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派去了军医,给我党的干部看病。他甚至还亲自押车为林彪送来了一大批书籍。
1942年2月,林彪回到延安,工作了一晚上的毛主席没有躺在床上小憩,反而罕见地在大清早出了门。原来,毛主席是来亲自迎接林彪的。
此时的林彪,虽然在党内的地位远不如朱老总、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但毛主席破例亲自迎接,足见对他的重视。
同年10月,林彪抵达重庆,跟周恩来一起就合作抗日等问题与蒋介石进行了谈判。此外,他还同周恩来一起会见了其他民主人士,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在重庆近十个月时间里,林彪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3年6月,因蒋介石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加之此前周恩来回延安的行程被蒋介石多次阻挠,毛主席担心周恩来和林彪都被扣在重庆,急电召二人回延安。
6月28日,他们顺利离开了重庆,返回延安。
解放战争爆发后,林彪远赴东北带兵打仗,后又随大军南下,一直到1950年3月才回到了北京。因为身体原因,林彪在新中国初期并未真正走到政治舞台中央。
然而,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真正走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接任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担任副主席一职。
1966年,林彪成为毛主席的接班人,并在之后的政治风暴中肆意搅弄,直到1971年坠机覆灭。
林彪死后,他身上最广为人知的标签从“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变成了“叛党叛国”。此后,林彪两个字成为了大家批判的靶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了社会风尚。党内外对于林彪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地批判。
1981年,陈云在审理“两案”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要为林彪正名,并直言“林彪是历史上有功之人”。
陈云的评价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久后,工作组在编撰《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时,邓小平亲自批准了将林彪列入36名军事家行列的建议。这标志着林彪在战争年代的军事功劳是真实存在的。
该书在关于林彪的描写上,有这样一句话:“最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且在历史上对党和国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无论是“有功之人”,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等字眼,这都是得到了中央的同意,也是中央对他作出的事实评价。给一个有着“叛党叛国”标签的人作出这样的评价,深刻展现出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原则。
后来,李前宽导演和史超等编剧决定拍摄《大决战》电影,其中《辽沈战役》的剧本创作受到了陈云的高度关注。
陈云在接见该剧组时,明确客观地表示:“要将林彪的功与过分开,不要因为以后的政治错误就否定以前的历史功绩,那样做会伤害许多人的。”
《辽沈战役》上映后,林彪第一次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了大荧幕前。自此,林彪再也不是那个敏感的、不敢让人随便提起的名字了。相反,人们对他的看法已经能够一分为二,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待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