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被冷落22年,斯诺访问新中国3次,毛主席如何利用他给美国带话?

0
分享至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47年1月,斯诺会见了杜鲁门总统,提出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

杜鲁门临别时对他说:

“你知道,我并没有要求担任这一职务。罗斯福知道什么时候死去合适。你想当英雄,就要死得其时。要是罗斯福还活着,他自己也会发现他和我的困难处境完全一样。”

1、二战后的斯诺

1949年4月9日,在《星期六晚邮报》发表《中国将要变成苏联的卫星国吗?》的长文。他以自己多年来对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等的深刻了解,鞭辟入里的分析,作了否定的回答。

他认为,中共不会听命于莫斯科。中共胜利在望。这个胜利是以民族解放和国内社会改革的许诺为基础的。

这年初,麦克阿瑟将军的司令部情报人员,发表报告,诬称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战前参加了苏联在中国的间谍网,斯诺挺身而出,在《民族》杂志上发表文章为她辩护,并为她同麦克阿瑟打官司多方奔走。

同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被苏联当局作为“间谍”逮捕并驱除出境,而美国左翼人士组成的远东政策委员会却没有为她辩护。斯诺退出了这个团体并和其他一些人在致苏联大使的抗议信上签了名。

5月中旬,斯诺在与海伦·福斯特·斯诺分居数年后,终于离婚。9天后,他与女演员洛伊斯·惠勒女士结婚。

他与惠勒于1946年相识,认为她是“最理想、最合适的女人”,在个人生活上翻开了新的一章。他们先后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克里斯多弗,女儿珍妮弗·西安。

2、被迫害的岁月

1950年,斯诺在《民族》周刊上发表文章,建议杜鲁门政府制定新的外交政策,立即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

11月28日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会议大厅。斯诺旁听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伍修权发表义正辞严的演讲,控诉美国政府派兵侵占中国领土台湾。斯诺同伍修权热烈握手祝贺他的演说成功。

他见到代表团成员,当年燕京大学的爱国学生龚普生,高兴地说:“好啊!你们终于来了!”

这一年里,斯诺曾写信给毛泽东热烈地祝贺新中国成立,希望能重返中国会见老朋友,并表示想为毛泽东作传搜集资料,还把一张新婚后的全家合影照片送给毛泽东。这封信是由陈翰笙返回中国时捎来的。

1951年2月,斯诺辞去他在《星期六晚邮报》的副总编职务。

因为该刊日益成为“麦卡锡主义”和冷战的鼓吹者。

1952年,毛泽东邀请斯诺访问新中国。但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限制美国人去中国,而未能成行。

50年代,斯诺住在新泽西州罗克利期间,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监视。这一年特工人员以了解斯诺在新闻界的熟人为借口,到斯诺家中找他谈话。

他坦率地说:

“他以前从来不是共产党员,现在仍然不是,将来也不会成为共产党员”。

1956年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所谓共产党中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有计划的大屠杀”的报道。

斯诺对此作了调查,发现这一消息来源于“一位上了年纪的国民党外交官”,他给编辑部寄去一封抗议信。

3、在美国举步维艰

1957年斯诺收到由路易·艾黎寄给他的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关系协会邀请他和他家人访问中国的邀请信。

斯诺当时正在撰写《复始之旅》一书,他回答艾黎说,时间选择很不凑巧。“现在,我只能够说,一俟完成这里的工作…我便将尽快动身去远东。”他“很高兴”将在北京见到他们。

斯诺受聘担任哈佛大学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会特别顾问。

他将自己在1936年至1945年在中国陕北苏区和汉口采访的笔记整理编写,以《红色中国杂记》为书名,由哈佛大学出版。此书是《红星照耀中国》未使用过的历史资料。

1958年,《复始之旅——对当代历史的个人看法》一书由兰多姆出版公司出版。书名取意于庄子的话:“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7月29日,针对有人贬低《红星照耀中国》的价值,斯诺给路易·艾黎的信中写道:

“这本书的观点和我收集的材料,不仅是正确的和具有预见性的,而且还表明了八路军之所以能打胜仗是由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国内具有历史根源的、站在进步一边的各种力量对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自1951年至1959年,斯诺一直遭受到美国国内反苏和敌视新中国的反动势力的迫害。他的名字被列入“一批成份复杂的共产党人和自由主义分子”之中,刊登在报纸上。他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来自社会政治方面的极大伤害。

他的著作在美国很难出版,他的书被图书馆的书架上取走,他立即写信给艾森豪威尔总统表示抗议,才使他的书重新放回;1954年出版的《美国新闻史》中,对历史上和当代美国新闻界的著名人士的传略和事迹作了介绍,唯独斯诺榜上无名,甚至他的妻子洛伊斯·惠勒·斯诺也受株连找不到工作。使斯诺不得不携妻子儿女举家离开美国,迁往瑞士。

他深爱养育他的祖国,保留着美国国籍,希望有朝一日重返故园。

1959年里,斯诺曾在《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纪事》双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再次呼吁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还在《民族》周刊上发表了论述1955年非殖民化意义的分为三部分的连载文章。该文在劳伦斯·S·迈耶主持的第二届和平竞赛中获得五等奖。

4、在新中国的日子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斯诺作为路易·艾黎的“私人客人”第一次访问新中国。

斯诺在同美国政府禁止美国人访问新中国的反动政策作了数年顽强的斗争之后,美国国务院被迫于6月中旬批准斯诺访华,在美国《展望》杂志赞助下,实现了对新中国的第一次访问。他从日内瓦启程于6月28日到达北京,受到许多中外老朋友的热烈欢迎。

8月29日,斯诺和周恩来、邓颖超、外交部长陈毅和夫人张茜一起乘专用列车游览了密云水库,周恩来就中美关系、国内经济困难等问题同斯诺谈了话。

10月18日,周恩来又同斯诺进行一次正式谈话。斯诺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谈话记录。

10月1日,斯诺应邀出席新中国成立11周年庆祝大会。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会见了阔别21年的毛泽东。

毛泽东对斯诺说,“这期间,你没有变,我也没有变。”

10月22日,斯诺应邀到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寓所作客并长谈。斯诺写道:

毛泽东“这个年迈的战士,深知自己不可能长生不死,并且将来便要弃下这座未完成的大厦(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去,而他只是为这座大厦奠下了基石而已。他以为这个创举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但他相信它会永存于世界上。”

自6月28日至11月15日,斯诺访问了19个城市,寻访了他在旧中国时留下过足迹的地方。他广泛接触了工农兵学商各界人士,访谈了70多人。

在上海,宋庆龄生病住院,斯诺未能见到她。他写了一封信并送上一篮鲜花表示慰问。宋庆龄立即给他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写道:

“生命是短促的,而历史是永远的。历史必定沿着一个方向——向着人民和为和平和社会主义斗争的最后胜利的道路前进的,让人们说埃德加·斯诺曾帮助人民寻找这条道路”。

斯诺向中国革命博物馆捐献了30年代他在中国拍摄的纪录影片和照片底版,其中包括摄有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人的全部镜头,斯诺还给朱德带来一只金表,它是用已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遗产的钱,遵照她生前遗愿购买的。中国政府曾提出要负担斯诺访华旅行的全部费用,并付给他拍摄的影片照片的版税,斯诺全部拒绝接受。

12月,为了在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方面起积极作用,斯诺在返回日内瓦与家人作短暂的团聚之后匆匆赶往纽约,会见了刚刚被新当选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名的国务卿腊斯克,闻述后来日见端倪的中美关系的进程,然而腊斯克对斯诺的意见毫无兴趣。

同一时间,斯诺曾写信给毛泽东,建议中国政府允许一些美国科学家、医生、商人到中国作私人访问,以增进美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他促成纽约著名律师伦维尔·克拉克于1964年访问中国。

5、《今日红色中国》的出版

1961年1月31日,《展望》杂志发表了斯诺采访周恩来谈话长达12页的文章。

编者在前言里写道:

“他们所说的大部分事情可能易于被标以‘红色中国的宣传’…然而我们感到对美国人民和政府来说,尽可能地去了解这些人和他们的态度是极端重要的。”

斯诺的文章刊出后,遭到了美国一些人和台湾国民党的激烈攻击。

1962年年初,斯诺第1次访问新中国后写的《大河彼岸》一书出版。

在完成书稿后,在美国各地作了15周的旅行,并作了38次演讲。尽管他多次遭到新麦卡锡分子的纠缠和亲国民党分子的骚扰,他还是千方百计地向美国人民介绍和解释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为增进美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而奔走呼号。

11月,《大河彼岸》一书再版时改名《今日红色中国》由兰多姆出版公司出版。

在序言中,斯诺写道:

“我的目的是想使人们了解这个特别的政府为什么和怎样诞生在这个特别的国家里;他的专政权力是否作出比她所推翻的旧政权更光明的目标和结果。”

此书第1版就印刷发行了13500册,第2次印刷也很快销售一空。

1963年年初,斯诺在美国作了又一次旅行演讲,以推销《今日红色中国》一书,并写信给兰多姆出版公司,建议出版广告本和提出反击诋毁评论的意见。

到1965年初,所有的评论都刊登了,斯诺所有的演讲都发表了,美国人购买了21000多册此书。翻译出版了德、法、日、意、瑞士、以色列等国文字的多种版本。电视节目主持人埃德·沙利文写文章说:这本书“为全世界提供了光辉的服务”。

5月10日,斯诺写信给毛泽东,在谈到中美关系时,他说:

“我相信”,“和平而又竞争的共存,最终必将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

12月,斯诺在非洲采访时,会见了正在出访亚、非、欧14国的周恩来。

6、再访新中国

1964年10月至1965年初,斯诺作为法国巴黎《新直言》周刊记者第2次访问新中国。

10月22日、12月16日,周恩来两次会见斯诺,两次谈话共4小时。他认为,周恩来“他的一些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言谈中,带有对冒险主义和投机行为的强烈厌恶,同时他也深深感到,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国家,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这远远超过了他自己的岁月。”

12月8日,斯诺拜访了宋庆龄,以后两位老朋友又多次相聚。

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毛泽东邀请斯诺共进晚餐,并谈了话。毛泽东同斯诺的这次交谈,斯诺没有事先书面提出问题,也没有作记录,交谈十分随便。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山南海北”,也就是“海阔天空”,范围“既远又广”,而且有些方面是很独特的。从上帝和神灵到赫鲁晓夫和个人崇拜,从原子弹到裁减军备,从联合国到中美关系及第三世界,从中国有多少人到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关于斯诺最关心的中美关系问题,毛泽东说,历史的各种力量最后也必然会把两国人民拉到一起来,这个日子一定会到来。

毛泽东强调说,在那以前,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只有美国军队入侵中国,才会发生战争,不这样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因为中国绝不会派军队去进攻美国,中国人自己国内的事情已经够忙的了。

1月10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上刊登了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的大幅照片,说明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

毛泽东同斯诺的谈话,首先发表在巴黎《新直言》周刊上。1965年2月17日又登在东京的《朝日新闻》上,2月27日华盛顿《新共和》周刊以《访问毛泽东》为题发表。德国、英国、意大利的报纸也刊登了。

但是美国各大报,包括《纽约时报》都拒绝发表这篇谈话。

这一年中,斯诺还写信给正在召开的美国讨论对华政策会议。

1966年斯诺去华盛顿,拜会了美国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参议员威廉·富布赖特。后者将他与斯诺的会见视为他正在建筑的反对战争之墙的又一次添砖加瓦的机会。斯诺不带偏见地陈述中国问题和越南问题。富布赖特认为,斯诺“比我们哪一位领导人都接近于承认现实。”

1967年斯诺在美国军事学院、圣母大学以及芝加哥外事委员会作演讲。《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他在康格迪格州首府哈特福德的讲话说,中国不会派部队去越南。

1968年3月,斯诺完成了他拍摄的纪录影片《人类的四分之一》。他还到离家乡不远的堪萨斯大学演讲,告诉他的听众们,中美关系想要有什么真正的变化,还需待以时日。

4月,赴日本作演讲旅行,并放映了他拍摄的中国纪录片,吸引了大量听众。

1969年为现场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斯诺申请访华受到阻碍。

7月,斯诺写信给毛泽东说:

“我通过外交部门和其他渠道,提出了访问中国的请求,但所有请求没有得到任何回音…让我来与您重温旧谊,并让我亲自目睹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会有什么危害吗?”

9月26日,斯诺写信给一位美国学者回答为什么他在1936年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个人经历作出如此有利于他们的反应?

1970年在毛泽东、周恩来过问下,斯诺于8月14日至1971年2月,偕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访问“文革”中的中国。

7、三访新中国

斯诺抱病进行了最后一次中国之行。

他到处都听到千篇一律、单调沉闷,冗长乏味,公式化的情况介绍,使他对毛泽东发动的“文革”运动十分困惑。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是个只有一种声音的国家。”

9月,斯诺夫妇在黄华陪同下重访保安和延安。

10月1日,斯诺夫妇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新中国成立21周年庆祝大会,并与毛泽东肩并肩地一起检阅游行队伍。之后,斯诺夫妇又到外地旅行参观。斯诺对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把毛泽东神化的现象深感不安。

10月9日,斯诺到北京大学(原燕京大学旧址)参观访问,并向师生发表演讲。当学校负责人将燕京(大学)的“历史概括为文化帝国主义机构”解放后才获得“新生”颇感惊讶。此前,他还访问了清华大学,被告知,该校是前“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堡垒。”他不以为然。

11月5日,周恩来同斯诺会见谈话,向他表示中美改善关系的门始终是打开的。

12月13日,意大利《时代》周刊发表了斯诺与周恩来谈话的国际部分。同月28日,又发表了国内部分。

12月18日清晨,毛泽东邀请斯诺在中南海寓所共进早餐,并作了长达5小时的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文革”问题,个人崇拜问题和中美关系问题。

毛泽东告诉斯诺:

中国政府不久将让代表美国广泛的政界和新闻舆论界的右、中、左三方面的一些人访问中国,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同尼克松商量解决,他本人将高兴同尼克松谈。中美两国总要建交的。

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的通栏大标题刊出十月一日国庆节,毛泽东同斯诺微笑着并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照片。

新华社电讯报道说:

“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毛主席,最近会见了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先生,并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1月中旬,斯诺与周恩来彻夜长谈。2月初,离开中国。

8、尼克松访华前后的斯诺

从3月开始,美国《新共和》周刊连载斯诺与周恩来的谈话。

4月18日,意大利《时代》周刊发表了斯诺的《我们同毛泽东谈了话》一文,并加编者按语:“《时代》为能以独家新闻向全世界公布这一重要文献而感到高兴”。

该刊还于4月25日刊登斯诺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医疗革命》的长篇通讯;5月9日刊登斯诺的《中国像一个七亿士兵的大兵营》一文。5月16日,刊登斯诺的《毛的臣民没有别的前景:艰苦奋斗到2000年》。

4月30日,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斯诺的《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一文。7月份,当尼克松总统公开宣布他已“愉快地”接受中国政府的访华邀请后,该刊又刊登斯诺的第二篇文章。

此文论及尼克松对其访华应有的估计。

尼克松说:

斯诺的文章“证实了我们所收到的有关中国兴趣所在的私下信号”,史学家们称之为“不容误会的信号”。

斯诺提醒人们说:

“每一代人都注定要从亲身经历中学习,新的印记根本不可能遮盖基本的‘老的误会”。

与此同时,《红星照耀中国》新的版本在美国畅销起来,在两个月内售出了11500册。

斯诺从3月回到日内瓦家中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他在家中撰写《漫长的革命》一书。11月以后,到医院检查发现患胰腺癌,作了手术,但已是晚期。

斯诺住院期间,曾收到尼克松总统的一封慰问信,但他没有回信。这一年,美国兰多姆出版了斯诺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漫长的革命》。

斯诺的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说,“在这部书里,有着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一种新关系的种子。如果我们加以培育,它们就会发芽滋长。”

9、陪伴的最后日子

1972年1月,斯诺收到老朋友马海德来信,请他考虑到北京去治病;同时收到周恩来的信,邀请斯诺夫妇赴北京治疗休养。

斯诺回信表示:

“你的热情和厚意的慰问和毛泽东主席、你夫人、邓颖超女士对我当前困境提出具体援助之建议,使我极为感激。”

但因身体状况无法作长途旅行。

他还说,“目前不能置身中国当然极感失望,但在以后我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派遣马海德博士率领的中国医疗小组飞抵日内瓦,原拟护送斯诺及其全家到北京治病,由于斯诺病情严重已无法成行。在斯诺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马海德和中国医疗小组尽了最大的努力对斯诺进行了精心护理和治疗。

正如斯诺夫人所说的:

“他们不仅能够使他解除了身体上最严重的痛苦,而且为他带来了安宁,死亡时的尊严,这不仅使他,也使我,使我们的两个孩子,使我们的亲戚朋友比较能够忍受死亡的痛苦。他们以后还感染了遇到他们的每一个人。”

2月15日凌晨2点16分,斯诺在睡眠中与世长辞。

2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发来唁电。

毛泽东说:

“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周恩来说:

“斯诺先生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好的见证。…对这样一位老朋友,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宋庆龄说:“斯诺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记忆将永葆常春。”

她还在一篇悼念文章中写道:“任何事情都改变不了他要消除中美两国人民之间鸿沟的决心。”

2月19日,北京各界数百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追悼斯诺。

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一半安葬在中国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另一半安葬在美国纽约州哈德逊河畔他的旧居附近。

1973年10月19日和1974年5月18日在两地分别举行了安葬仪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棠棣说史
棠棣说史
一个旨在梳理呈现的历史爱好者
1925文章数 40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