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多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俘虏了一批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这批人大部分也很快被送到了战犯监狱中进行改造,他们不少也都在漫长的改造生涯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者。
不过,还有一些死性不改,最终想尽办法跑去了台湾岛上,最终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其中,就包括李鸿。
“倒霉”的李鸿
李鸿这个名字之所以能够在神州大地出名,也和抗日战争紧紧绑定在一起,可在早年,李鸿却一度被认为是“软蛋”。
早在1928年起,他就和另一位杰出将领“共命运”了,那个人便是孙立人,李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他手下担任机枪连长。
按照蒋介石的旨意,那会国民党的部队也主要将精力放在对于共军的作战当中,这种仗,对于李鸿来说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在他的观念里,普通士兵和平民都不该白白流血,长久内战造成的巨大苦果,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可蒋介石考虑的都是政治上面的事情,也不是他这种“工科”出身的人能搞明白的。
李鸿不太爱说话,因此在国民党内部的“朋友圈”也不是很广,很多不了解李鸿的人都认为他是贪生怕死之辈。
可到了淞沪会战期间,孙立人视察阵地的时候,竟惊奇地发现机枪连没有给自己留下后退之路。
他问李鸿:“为何不留下退路的出口?”
不过李鸿却说:“我要与阵地同在,所以不留退路。”
这件事之后,孙立人便对李鸿刮目相看了,也建立起了对于李鸿的信任。
战役中,孙立人本人也负了严重的伤,宋子文当时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救治孙立人,在孙立人病愈之后,成立了“缉私总队”,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李鸿等老部下给找了回去。
后来的远征军时期也正是孙立人立下赫赫功勋的时候,而李鸿就在孙立人的麾下当团长,孙立人荣耀的背后,也确实是有李鸿的一份功劳。
在解救英军的活动后,英国女皇还给李鸿颁发了金十字勋章。
这些也都能够说明,在李鸿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那些瞬间,他都和孙立人紧紧绑定在一起的,两人除了上下级关系之外,也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待到蒋介石想要提拔李鸿的时候,也被孙立人给想方设法制止了,那会孙立人的考虑也是将李鸿给提拔为自己的“继承者”。
这个时候来纵观李鸿的一生,内战中的“疲软”和抗战时期的“英勇”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能感受到李鸿内心中的一些东西。
好不容易熬到了抗战结束,李鸿也自然松了一口气,他认为一切都该结束了。
他这么想,蒋介石却不这么想。
这些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和领导者,也被蒋介石直接安排去了东北这种兵家必争之地,就这样,李鸿也乘坐着美军的舰艇去了东北,开始了新的内战生涯,在新1军中继续跟着孙立人。
他的对手是林彪,孙立人和李鸿也都面对着挺大的压力,不过,比起战场局势的变化,孙立人等人更头疼的是蒋介石的“微操”。
孙立人打仗是猛,可蒋介石比较多疑,他更加喜欢自己的亲信杜聿明,这两人刚刚产生了矛盾,蒋介石二话不说就把孙立人给调走了。
李传玺在《人民政协报》当中还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1947年7月,延安这边举行了一场宴会,庆祝一位国民党将领的升迁,而此人正是孙立人。
从1946年开始,孙立人等人来到东北后,他彪悍的作战风格也确实让东北野战军吃了不少苦头。
孙立人虽说是“升”了,可他的权力正在不断缩小,林彪听闻后都在哈尔滨开了庆祝会,足以见得这个对手的分量。
毛主席还说:“我们唯一的对手被杜聿明给赶走了,解放东北已经指日可待了。”
可当时孙立人的名声太大,盖住了李鸿的风头,若是李鸿上任接了孙立人的班,还真有可能再度对东野造成考验。
毕竟,外界都认为孙立人的想法就是如此,李鸿势必要接班,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最后这个职务居然被50师师长潘裕昆给拿走了,按照那会国民党内部的情况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了:潘裕昆是陈诚的人。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国民党的“王牌”彻底变成了“杂牌”,而李鸿被调到了新7军去当光杆司令了。
一个说不上话的将领,就算有再多的本事,也没有任何办法去改变战局。
1948年,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指挥着李鸿的新7军死守长春,李鸿也被安排为长春警备司令。
这一年的东北也比较寒冷,新7军的不少官兵都得了严重的伤寒病一病不起,随着不远处的国军锦州部队被全歼,孙立人远在台湾省看着这种情况也非常着急,还上书蒋介石要求将自己空投去长春率领部队突围。
李鸿知道后很感动,可他还是站在战局和兄弟义气的出发点劝告孙立人坚决不能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