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大J,点击关注我
同事和我分享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暑假期间,她邀请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和娃玩,但是玩不到一会,自家娃就又哭又闹,原来,是一起玩的另外两个小伙伴说悄悄话“使坏”,似乎是故意孤立她家孩子。
于是,同事就气吼吼地对娃说:那就别跟他们玩了,人家就是不跟你玩,你还上赶着干啥?
说完自己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心疼孩子,又觉得这小朋友怎么这么小就这么小心眼,还孤立别人,真的是“坏”。 决定以后不让娃邀请他们来家里。
但娃又每次都“不计前嫌”特别喜欢跟这些“坏”朋友玩,到底该咋办呢?
作为妈妈,既害怕自家娃在社交中受伤,也怕被带坏,这种心态实在是太正常啦,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小D幼儿园时也曾经是个跟屁虫。那个她很喜欢的女孩,太兴奋就会吐口水、打人、踢人……
我第一次看到后,也是忍不住担心,怕小D跟着学,心里当然是想要干预的,但我并没有直接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就是将心比心,当年父母不允许我和某个同学玩,不允许我和某个人谈恋爱,这些我听了吗?并没有啊,他们越说,我越偷偷摸摸去做。
如果一直干预,她也很难真正学会交朋友。
刚好那时也在读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大概意思是说:
可以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当作一滴墨汁,小时候我们承载的水有限,那滴墨汁的影响就显得特别大。 长大后,咱们不用刻意去除那滴墨汁,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承载的水多一点再多一点,那么,同样一滴墨汁对我们的影响就稀释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讲的是原生家庭,但突然就给了我解决小D“交坏朋友”、“在社交中受伤”这件棘手问题的思路,社交也是那滴墨汁啊!
咱们去除不了那一滴“墨汁”,但可以做得是,让孩子承载的水更多,让墨汁的影响忽略不计。
这是我此后养娃中常用的解题思路,并不是非要去消除“负面”,也可以去增强“正面”,让“好的”更多,自然“坏的”就被压制了。
01
正面了解
自己调试好了,焦点转移了,自然就没有那么排斥那个“坏孩子”了,而这一步恰恰也是接下来所有方法的基础。
花时间去了解一下孩子的这位朋友,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每个人肯定都是多面体,那么不如多听听孩子喜欢她的理由。
小D那个好朋友,我们大人看来,总在玩耍过程中出现吐口水、打人、踢人的情况。
但小D的回答却是,“她很好玩,其他孩子只会玩搭积木、橡皮泥,她总能想出很多新的点子(虽然在我们大人眼里,大多都是馊主意)。”
讲真,这又一次让我学习了“看到”孩子,我们虽然做不到感同身受,但真的要尝试先去理解,而不是先去干预。
而当小D说出“好玩”的时候,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的不是去制止她,不和这个孩子玩,而是要带着小D去体验其他更丰富的“好玩”。
这个过程,我是把小D拉到了自己身边,而不是推她出去。她会发现,妈妈也想了解她喜欢的,自然会和我说得更多,我也更能“一切都在掌握中”。
孩子愿意和我们说,我们说的,孩子才更能听得进。
02
侧面教育
陪伴多了,聊得多了,那么自然可以“夹带私货”,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聊聊不好的行为、无法忍受的缺点。
我的做法就是侧面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不好的行为拿出来和孩子聊。
这里要注意的是聊事情而不是聊人。这样,就把对这个人的“喜欢”和对这件事的“不对”剥离开来了,能够让孩子退一步、更加理智地分析问题。
规则这件事不是遇到问题了,我们觉得不对了,就开始当场教育,没人喜欢在玩的兴头上被喋喋不休的。
好的教育不是发生在某个时刻的当下,而该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浸润。
我从小D 3岁多就开始玩一个游戏叫“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睡觉前吃糖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生气了打妈妈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当然,也不要幻想孩子每一次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有时小D就会故意说反,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游戏的好处是,让孩子开始建立了一个意识,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由,选择可以不同,但心中要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仍然爱我们的朋友,但是朋友的某些行为是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的。
03
制止行为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问,那么我的孩子已经有了模仿那些不好行为了怎么办?作为父母也是真不太喜欢娃的这个朋友,只能忍吗?
我处理的原则仍然是,区分“人”和“事”,就事论事处理,而不是归咎到“结交朋友”。
我不会教育的时候说,“XX是坏孩子,你不要去学他”。我不会把管教自己孩子变成了变相批评其他孩子,这么做,有害无益。
首先,如果我们上来抛出“坏孩子”的帽子,孩子肯定会问:“那他为什么可以这么做,我就不行”;或者孩子甚至会直接说,“我也要像他一样做坏孩子”。
其次,也是在破坏我们自己建立的规则底线。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的是,我们有一个“自己的”行为底线,并不是因为“他是坏孩子,所以他说脏话,我们不能说”,而是因为说脏话这件事违反了我们自己的处事底线。
具体怎么做,来看个实际案例吧。
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小D的朋友打人了,小D也有点跃跃欲试,浅浅尝试了一下。
我当时就对小D说,在我们家打人是不被允许的。
这时候,大概率孩子会一意孤行的,那我处理的方法,和每次小D不遵守规则时用的方法是一样的——重申规则,告知后果,做不到就是“自食其果”:
“如果你仍然打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提前回家了,打人是不被允许的。”
把孩子出现的问题,和孩子在什么环境,结交什么朋友隔离出来,只针对自己孩子来处理问题。
毕竟,孩子未来一定会遇到很多影响他的“坏因素”,如果我们一味外归因,那么我们总会抱怨环境和他人。
而从第一次和每一次,我都内归因,这样慢慢就会形成孩子的思维模式。
遇到问题,他首先考虑的是,我的为人准则,而不是,别人有没有这么做。
这才是真正的“社交免疫力”。
这些年写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问题我没来得及回复
欢迎点击下方标签直达相关内容找到答案哦
话题索引
按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