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热,全球变暖的问题愈演愈烈,但你有没有发现,前些年西方各国喊得震天响的“碳中和”,逐渐没有动静了?
主要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用血泪告诉,真要听着西方的话,把碳中和执行到底,那就中“阳谋”了。比如越南和印度,发展之路就被“卡”得死死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深挖一下。
追本溯源“碳中和”,元凶究竟是谁?
既然要说“碳中和”是阳谋,那么我们不妨把碳中和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稍微捋一捋吧。
我们为什么要普及碳中和?答案是因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太多了,大气层已经快要被填满了,地球正在逐步“玻璃大棚化”,所以才需要减少碳排放,让大气层里现有的温室气体慢慢地中和稀释掉。
那么灵魂拷问来了:是谁排出了那么多温室气体?
一问一个不吱声。
因为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元凶,正是现在主力呐喊“减碳减排”的同一波国家!
简单数数:欧洲各国、美国、日本、韩国……一个个都是先行一步从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的“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劣迹斑斑的环境污染实录!
污水的排放以及垃圾的制造暂且不论,就光是温室气体,这几个国家可真的没少排。这一点,端看“世界工厂”这个美名是如何“击鼓传花”的过程就晓得了——19世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是大英帝国。
20世纪上半叶,美国跟德国接过了这一称号,到20世纪下半叶,日本又加入了“世界工厂”俱乐部,20世纪后期,德国和日本开始退出世界工厂,但“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铆足了劲儿在世界工厂获得了一席之地。
这世界加工厂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必须工厂一家家地开,机器连天价地转,工人24小时三班倒地干,才能获得世界各地纷飞而至的订单啊。
而支持机器不断运转的,无论蒸汽机还是电机,都需要不断地燃烧煤炭以获得动力。因此,工厂浓烟滚滚,温室气体不断被排放到大气中。
所以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碳中和”的时间线吧——
欧洲发达国家陆续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是在1990-1996年。
而第一次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是在1992年被提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导国家就是西方那几个工业大国。而主要内容则是要求将全球温室气体控制在稳定水平,避免进一步增多。
之后分别在1997年与2016年,又分别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前者号召世界各国齐心协力避免全球变暖,后者则要求参会国家严格执行减排任务。
前后两件事联合起来看,多少有些令人愤懑:温室气体是你们发展工业排放的,现在你们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了,来要求别人节能减排了?
别说是为了全球气候考虑,要真的为全球气候考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你们蹭蹭发展工业的时候咋不提这事儿呢?
碳中和计划伤了谁?
所以,说“碳中和”计划是个阳谋,实在太恰如其分。
从明面上说,先不管是谁排放了温室气体,伤害了环境,确实地球也已经无法再承担更多的温室气体了,为了全人类的生活,也是应该在这方面稍微管控一下,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了。
但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在高喊“碳中和”的发达国家们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自顾自去过高枕无忧的好日子了,转头就让接手“世界工厂”称号的国家们来承担减碳减排的重任?
这算盘打得,真是连南极洲的企鹅都听到了啊。
那么,现在的“世界工厂”都有哪些呢?
要是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颁布的那时候算起,那包括我们中国在内,还有东南亚一众国家,像越南、印度、泰国等,都算,当然还有拉美各国和非洲各国。
这些国家,之前都穷得叮当响,现在好不容易靠廉价的人工和密集的工厂接过“世界工厂”的接力棒,结果西方国家来一句“为了对抗全球变暖,所以你们得控制工业规模,减少碳排放”?
双标啊,实在太双标了。
因此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夕,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就尖锐地指出:如果按照大会上拿出的5个减排方案以及2个排放空间分配方案来看,它就不具备公正性和公平性——按照碳排放总量计算而不是按照人均排放量计算,明显就是偏向地广人稀的西方国家,对人口密集的国家,比如说我们中国来说,真的太不友好了。
比如说按照这7个方案来看,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是世界第一,但是按照人均碳排放量来算,中国则是远远低于美国的,要是按照这7个方案来执行,那么最迟从2026年开始,中国就要从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权了。
这里科普一下:碳排放权一般是每吨30美元,别看单价不贵,但扛不住它需求高啊,要是真的这么搞的话,那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每年至少得为了碳排放而额外付出10亿美元。
这就令人愤怒了,凭什么你排放我买单?我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发展工业赚点钱,还得额外给你们交钱?
丁仲礼院士对这些方案的总结格外意味深长。他表示:过去的一百年里,西方国家的碳排放量是我们的7.5倍,现在我们不要求是他们的7.5倍,只要求达到人均碳排放量相同就行了。
当然,这个方案是得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同的。
因此,在“碳中和”方面,现在陷入了一个僵局:确实地球需要保护,温室效应不能再严重化了,如果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超过1.5℃的话,北极地区的冰川有可能会完全消失,海洋地区的珊瑚礁也将趋于彻底灭绝,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将会产生更大规模的连锁反应。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工业化升级,不能永远处在全球化产业链的低端,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打压。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碳中和”这个阳谋所带来的最大伤害——发展中国家无法大力发展工业,始终被发达国家卡着脖子不能前进。
有破局“碳中和”的方法吗?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既能解决环保问题,又能让发展中国家能够大力发展工业呢?
别说,还真有。
并且你现在出门,去马路上兜一圈,准保能看见。
说到这里有不少朋友懵了:去马路上看?能看到啥?
答案就是满大街跑的新能源汽车。
就全世界来说,咱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也是算高的。而新能源汽车只不过是国家新能源政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前面说过,传统发展工业,用得最多的能源就是煤炭,其次就是石油。但是这两个能源都是释放温室气体的“大户”,不管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只要用电,就必须涉及烧煤,而一烧煤,就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因此,像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在这个悖论面前是一筹莫展,可对中国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找到更清洁的发电方式就可以。
因此,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包括地热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绿电”成为了我们大力发展的项目,既然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又对环境有影响,那么我们干脆减少用它,乃至到最后可以做到不用它,靠更清洁更环保的能源来发电。
包括现在我们主推以电力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也是这个原因,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而绿色清洁的电能源则是可再生可循环使用的资源,用它作为驱动汽车的主要能量来源,无疑就是在减少碳排放规模的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大力发展工业而不受“碳中和”的影响。
结语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虽然说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碳中和确实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行发展之后,又回头限制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阳谋”,但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看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不管西方究竟是阴谋还是阳谋,我国利用新能源“绿电”破局,打破了“要发展工业规模必须消耗更多煤炭”的固有思维,不仅减少了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也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把握了发展主动权,这无疑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