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婚论嫁是每个人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可在一些农村地带,适龄青年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已经成为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而在一些边境地带,不少单身青年则把目光聚焦到边境线以外,想着找一个“洋媳妇”回来。
在长白山东麓山脚下的大河村便是如此。
朝鲜新娘的背后也满是无奈
在外界眼中,朝鲜一直都是贫穷且神秘的,距今不远的90年代,朝鲜还曾爆发过饥荒,当时的中国已经靠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起经济,两国的实力差距也越来越大。
出于生计的考虑,即便朝鲜的边防线管理比较严格,依然有很多朝鲜人选择离开,他们选择大多无非两种:中国或者韩国。
不少朝鲜人都是通过贿赂守军越过鸭绿江的,情况好一点的在中国有亲戚或者熟人,他们就能暂时立住脚跟;情况不好的则只能选择在东北找个没人知道的地方打黑工,因为政治上面的原因,他们就算过着看不到希望的日子也无法返回朝鲜。
滞留在中国的朝鲜人究竟有多少依然是个未知数,因为朝鲜族本身也是黄种人,不容易暴露身份。
不少女性就不一样了,她们可以采取嫁给中国人的方式找到一个港湾。
在跨过鸭绿江之前,她们唯一合法的身份就是“朝鲜公民”,然而通过非法手段进入中国境内后,这个身份也就随之消失了;为了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她们大多会通过婚姻来留在中国。
不过,现实与理想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些姑娘来中国前都渴望能找到一个懂得疼人的男人,不过因为身份问题,她们来到中国后却没有婚姻上的选择权,能选择的男人要么贫穷、要么残疾、要么就有酗酒等恶习。
可一旦将自己嫁出去,后悔都没有机会了,关键还是在于没有合法的身份,只能依托丈夫的庇护才能获得生存环境,一旦离开了中国丈夫,就有可能被遣返。
在中国的日子里,她们除了干农活、做家务之外,还会耗费大量的精力用于学习汉语应对日常交流。
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让自己在外人眼里自己更像是一个地道的朝鲜族妇女,这样不仅能够不暴露身份,还能有机会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总体来说,这个“隐蔽”的群体也是孤独且悲哀的,她们想要逃离朝鲜,因为在那里她们会感受到很多痛苦的事情;她们渴望被中国拥抱,却又无法获得一个合法合规的身份。
不过,当视角切回中国,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灰色产业链,只要花钱就有人能想办法买回来一个朝鲜妻子。
或许是因为对方身份的问题,一些男人就不怎么尊重这个被买回来的妻子,动辄打骂也成了家常便饭。
一个朝鲜族女士介绍说:“我邻居家曾经买回来一个朝鲜的新娘,刚开始日子过得还挺好的,后来就不行了,总能听到那个男人对他老婆连打带骂的,女人的脸上还总是有淤青;后来那个女人生了个女孩子,公婆就更不愿意了,经常指着她骂,可女人从来不还口。”
不过,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生活,那个朝鲜族女士后来也说:“她跑了,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只留下一个3岁的女孩。”
选择逃跑,也成为很多朝鲜女人希望被击垮后的选择。
位于吉林延边汪清县大河村就曾生活着一群朝鲜姑娘,她们过去还是村中“靓丽的风景线”,当年为了吃饱饭,她们想尽办法从朝鲜逃离,越过中朝边境抵达了这个村落,在没有任何法律手续的情况下与村中的男人有了事实婚姻。
在娶朝鲜妻子这条道路上,大河村有着天然地理优势:距离中朝边境地带只有100多公里。
记者前来采访的时候,村长也将有关于大河村单身男性娶朝鲜妻子的故事说了出来,毕竟这些事在他这根本不算新鲜,早就有了。
当记者观察村落后发现,当年10个来到大河村的朝鲜妇女最后只剩下了1个33岁的崔秀英,她现在是村里唯一还在的朝鲜媳妇,至于其他人,早就选择了离开。
多年在中国的生活已经让崔秀英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也通过自己的视角向记者讲述了这些年的情况与其他姐妹们的选择。
为了生存,朝鲜新娘总是在选择
其实,在33岁的崔秀英身上已经看不出典型朝鲜女人的痕迹了,她身材微胖、长相也十分白净,再加上说着当地的汉语方言,若是在没有特别介绍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人会认为她是朝鲜人了。
过去在朝鲜的日子里,崔秀英还有两个弟弟,她父母人都算不错,在朝鲜也属于幸福家庭,他们还供崔秀英读了9年书,为了能找到一份能做手艺活的生意,父母还送她学过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