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天地实景图
你眼前的这两个围挡,位于南山万象天地的三楼。
在2024年之前,这里原本有两家熙熙攘攘的主力门店:左边原是国际早教机构“金宝贝”,右边则是来自日本的烘焙教室“ABC Cooking Studio”。
如今不到一年,这两家店在深圳最好的地段“消失”了——ABC cooking Studio宣布全国门店关闭,金宝贝在深圳也大规模缩减至仅剩3家门店。
这是一种巧合吗?还是深圳的中产们已经发现:
“光鲜体面”的生活方式,并不能当饭吃了。
“我能想到最精致的生活,就是每天下午带娃去上早教,自己在隔壁做烘焙等蛋糕出炉,等孩子下课。”
早教与烘焙,这是典型的中产生活方式。在万象天地,这样的仪式感曾打开了无数深圳中产美好生活的想象,也打开了他们的钱包——大概200-500元/节。
作为这两家品牌店曾经的会员,我只能说,这个档次的消费在深圳中产看来并不算非常昂贵,哪怕疫情那三年,我依然见过不少客户排除万难地拿着绿码去“刷课”。
结果当我再一次来到这里,却惊讶的发现,这两家主力门店在深圳的地标商业,仅仅相隔半年多同时关门撤店。
这可能是一种巧合,但不免让我浮想联翩:
深圳中产们,是不是已经撑不住了?
众所周知,这两年,北上广深的中产们集体面临资产缩水、饭碗不稳、 前途未明的困境。尤其是盛产精致白领最多的互联网与金融业相继进入整顿期,纷纷失去了造富光环,深圳的中产们面临着一场看不见的“寒冬”。
冬天里,锦上添花终究不如雪中送炭。
当中产家庭们开始“抠抠搜搜过日子”,那些曾经看似精致的生活,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伪需求。所以当中产客户们开始开源节流,品牌商们自然就无力维持,要么收缩战线,要么彻底告别。
这下倒霉的,自然是就地失业的早教老师和烘焙老师;更倒霉的,则是还有课时没上完的消费者;更更倒霉的,则是上一家的课时费没退呢,这一家又要开始追款的“大冤种”。
△小红书的“大冤种”
去年,网上出现一个说法,叫中产作死三件套:房贷上千万、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国际。
这种调侃的背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中产家庭开始消费降级,主动返贫。
他们有的“反向换房”,把大房子换更小的房子,减少每月房贷压力,有的则是把BBA,换成油耗更低的新能源车;就连孩子的课外班也是能砍就砍,更是出现了小孩留学“烂尾”的案例。
这些曾经支撑起中产阶层“光鲜体面”的美好生活,在这几年正在被中产们迅速抛弃,也是中产们对过去精致生活进行一场大型“祛魅”。
知名大V“和菜头”曾在得到APP的节目中表示:中产不是一个财富概念,而是基于财富的一整套自我认知和生活方式。
他分享了一个身边的故事: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离开互联网巨头公司,出来创业。创业不到两年,开始向我诉苦,说是要去找一份收入丰厚一点的工作,不能再拿创业公司的低薪了。
我问为什么,他回答我说:经济压力太大。我问大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
都没钱给孩子交跆拳道和钢琴课的学费了。
我听完觉得不可思议。谁规定了,孩子必须要上跆拳道兴趣班,学习钢琴演奏?谁规定了,一家人每年必须国内旅行一次,海外旅行一次?
但人家就是这样的想法,认为以自己的自我认知,就应该过这样的生活。相比之下,创业失败都没有那么可怕,最可怕的是不能继续这样的生活,感觉一旦掉下去就是万劫不复。
为什么会感受到下坠的力量?因为中产不是一个财富概念,而是基于财富的一整套自我认知和生活方式。为了维持自我认知,维持特定的生活方式,人就会不断地承受压力。”
正因如此,很多深圳人经常被这些标签给束缚了。例如社交媒体上,常常喜欢给“深圳中产”下定义:
在深圳有100平以上的房子(最好是关内),30万价位的车(最好是BBA),每年出国旅游一次(欧美最佳),每天一杯星巴克(瑞幸都不行)……
当用这些物质把中产给定义了以后,中产就成了具体的了。结果是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没了这些参照物,中产这个身份也会被“剥夺”了。
正如和菜头所说:
“我并不反对人们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但我的确认为生活方式本身的意义不大,尤其是用生活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那更是有些滑稽可笑。”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是我们身边的“中产们”最真实的状态,而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需要很多标准、物质、来实现所谓的“中产生活”——
我是中产,我就应该住哪个地段的房子、开什么品牌的车、给孩子上什么样的国际学校、用什么时尚的化妆品、背什么款式的包、去什么样的超市消费、玩有什么样的体育项目、听什么样的知识付费课程……
美国学者福塞尔曾在《格调》一书表示,新富起来的中产最需要用物质证明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他们相信,通过拥有这些奢侈品,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接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所以彼时北上广深的中产们发现,他们只要踮起脚尖,就能实现有房有车,有闲有品,有生活方式,成功拿下新阶层的入场券。
但是中产最大的焦虑,就是上去很困难,下滑很容易。中产与温饱之间,只隔着一场大病;中产与返贫之间,只隔着一场降薪裁员,或者是一轮资产缩水。
在当下的环境里,中产阶级正在从浪漫小资,变成了焦虑不安的代名词。
当初无比相信「钱不是省下来的,而是挣回来的」的这批人突然认识到,什么叫积谷防饥。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在朋友圈,深圳中产家庭暑假带娃的真实故事:
“昨天和朋友吃饭,他说他们和几家邻居相约带孩子去北京玩、邻居们一开始是看机票,觉得机票贵,又看高铁,也要快1000一张。
朋友说,给你们看看什么叫消费降级,邻居刚通知我改成一个动车卧铺了,要23小时到北京。只要300多一个人,这样一家三口车票不到1000元。
说明下,朋友一家住在深圳豪宅区,房子价值千万。”
——来源@呆呆咖啡馆
难怪在这个暑假,我们身边听到的都是“降价”:
一边是中产们喝起了9.9元的咖啡,连星巴克都也开始内卷;另一边是新茶饮行业已经进入“10元”时代,曾经二三十元一杯的奶茶越来越难见踪影;就连“雪糕刺客”也退出市场,冰柜重回5元时代。
原来,中产只不过是一场梦。
如今,深圳的中产家庭们开始进入了梦醒时分——山姆开市客逛的起,街角菜市场也很香;奢侈品大牌可以有,品质白牌也好用;教育不一定要去上课报班,陪伴孩子读书打闹,也是一种双向成长......
如果说,曾经光鲜体面的中产生活,更多是演给朋友圈看的,那么如今,追求更加理性的消费选择,则更像是遵循内心的回归生活吧。
反正在当下,最好别把自己太当中产了。
我是小圳子
半吹半黑的深圳控
与你在深圳打怪升级的小圳青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