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元节前后,梦到已故亲人,恐怕有这几个暗示 | 鬼月里,为什么更容易梦到他们?
网友给我私信说,最近总是梦到已经离世的亲人,问我们是不是他们缺钱花了?还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我想大家可能对梦到已故亲人这件事都不陌生。但是在中元节前后梦到他们,似乎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鬼月”,为何更容易梦见他们?
进入到阴历的七月,过了七夕就是盛大的中元节,也就是我们说的“七月半”祭祖大日子。
相传,这一天地府之门大开,亡魂得以重返人间,享受子孙后代的祭拜和供品。在生活中,人们之间难免会开始讨论鬼节怎么祭祖?准备什么祭品,家里还需要买什么东西等等。
这些琐碎的事情,难免会让我们在潜意识中强化了迎接祖先归家,接受供奉,所以,许多人会不自觉地陷入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思绪之中。更有甚者,会在梦中与故人重逢。
中元节(鬼节)自古就是人们秋尝祭祖、超度亡魂的节日,在这一天,家家都会烧纸钱、放河灯祭祀先祖,同时也祈求家族平安、五谷丰登。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这样的氛围中,难免会梦到他们回来……
在民间信仰中,这样的梦境被视为亲人灵魂的回归,或是他们对现实世界某种未了心愿的传达。
那么,这些梦境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亲人的不舍回望,还是灵魂深处的某种预兆?
七月半梦故人,三大预兆何解?
1、重逢之喜:正如古人所云:“梦魂相见,如隔世重逢。”如果梦到他们与你不说话,仅仅让你看到他们,或许是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无恙,借此机会传递思念与安慰。
2、未尽之事:有时候,梦见逝去的亲人还可能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未了的心愿或遗憾。
梦境成为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让我们有机会在梦中与亲人沟通,尝试弥补那些无法挽回的遗憾。
比如,有些人曾经因为工作很忙,无暇回家照顾父母,当父母去世后,他们往往会梦到亲人回来,一起吃饭,聊天等等,都是因为不曾陪伴,却渴望陪伴,弥补缺憾。
再或者最近缺钱,很可能梦到故去的亲人给送钱,或者在路上捡钱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大的一种投射。
3、遇见之兆:有些人,像是有特异功能一样,会有一些“预见”的能力,梦中的某些情节或者人物,往往会在现实中重演。
就像我的舅舅,在我姥爷去世一年左右的时候,舅舅就梦到姥爷说他的房子漏雨。
舅舅醒后马上就去姥爷的坟上检查,果然发现在坟墓的西北角有一个塌陷,像是小动物在那里刨了一个洞,后来又走了,于是那里就留下了一个,一下雨就会渗水。
所以,梦有的时候,也有一些解释不了的事儿……
弗洛伊德曾言:“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这位心理学巨匠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舞台,是心灵深处未被满足愿望的投射。
而在荣格眼中,梦则是通往集体无意识的桥梁,承载着人类共同的记忆与情感。
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庄周梦蝶”,也是一种梦境的表达。梦醒后,连庄子都分不清他是蝴蝶,还是他自己?
“中元避三物,祖先来赐福”,七月半“百鬼夜行”,碰到这三样,须绕行!
“鬼节”,是我们平常人家祭祖的节日,道家称其为中元,佛家称其为盂兰盆节。这一天民间有“祭祖“、”祭鬼”、“城隍出游”、“河灯渡孤”、“烧纸钱”等习俗。
古人认为人死之后,会以鬼的心态存续在地府。而地府里的众生,也会吃东西,买东西,也会用到钱财宝物,所以民间人们的葬礼中,都会给已故亲人烧衣服、烧聚宝盆、烧房子、车子、乃至佣人等等。
葬礼过后,就相当于在地府安顿妥当,之后的逢年过节的时候,人间的后代子孙都要为已故祖先准备供品供果、烧香祭拜祈福等等。
因此,每年的中元节,就是地府中的先祖回归人间,享受后代供奉的时期。相传整个七月从初一开始直至七月三十,地府之门都会打开,游魂都会频繁往返人间与地府。所以,民间也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
中元节的民间祭祀 一般有两种情况:
其一,上坟祭祖。就是人在老家,可以到家族墓穴亲自祭祖拜神。
其二,人不在老家,需要“望空”祭拜。也就是要在夜晚,找一个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为已故亲人烧纸钱、摆供品,还要分享一下最近的个人遭遇和家庭大事等等。
关于中元节的风俗讲究有很多,老人们也说进了七月,很多禁忌不要触碰,容易遭霉运。
进了七月,阴气太重,夜晚更不能贪玩闲逛,要早早回家。如果遇到下面三件事儿,一定要绕着走:
一、烧纸灰烬不可踩踏
在传统观念中,烧纸是连接生者与亡者的重要仪式,每一缕青烟都承载着生者的思念与祝福。
如果随意踩踏,是对逝者不够尊重,也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看到路边燃烧的纸钱堆,记得绕道而行,如果不小心踩到了,也不能踢飞或者跺脚,一定大迈步,躲开绕行才可以哦。
二、祭祀供品 不可偷食
中元节期间,家家户户还会准备丰盛的供品,摆放在桌上或祭台上,供奉给祖先和孤魂野鬼。
这些供品往往色香味俱全,看得人垂涎欲滴。但别忘了,这些美味佳肴是专为先人准备的,咱们可不能随意品尝。
一来,这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与怀念;二来,也有种说法认为,食用供品相当于与其他无家可归、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抢食,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再诱人,咱也要忍住口腹之欲,少了麻烦。
再者,现在正值夏季,食物都容易腐坏,食品摆上一上午,就已经开始变质了,吃了会拉肚子的,不吃为妙。
三、河边不站人、不野泳
中元节时,正值夏末秋初,河水清凉诱人,但切记“河边不要野泳”。传说中,这段时间水域中会有更多的“朋友”出来活动,野泳可能会打扰到他们,甚至引来不必要的纠缠。
再者,夏季雨水多,河流湍急,暗流涌动,野泳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因此,为了自身安全,也为了尊重自然与传统,我们还是选择正规游泳场所,享受健康的游泳乐趣吧。
老人走向“归途”的5个微妙信号,为人子女,早看早知道,不留遗憾!
有生就有死,谁的人生最终都会是以“死亡”作为结局。无论是平凡的人,还是伟大的人,“死”才是永恒。
“死”,在汉字中,由“歹”与“歺”(残骨)组成,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终结的场景。在传统文化中,死不仅仅是肉体的消逝,更是灵魂或神识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儒家认为生死乃自然现象,应坦然接受;道家则强调生死齐一,生死循环不息;而佛教则将生死置于轮回之中,追求精神的永存。
古人向来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
从陶寺遗址的墓葬布局可以看出,古人认为死后世界与生前并无二致,因此在墓室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死者在阴间的生活需求。
随葬品多为生前所用之物,意在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所以,古人将“死”看作是归途。
不过,我们为人子女,在面对父母离开的时候,我们应该察觉到他们微妙的变化,让他们在“归途”中,体感上更舒适,不要害怕“死”。因此,如果有以下5种信号传出,它们正在与现实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