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再推新举措,力保就业,支持国企扩大招工,实行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体制内的公务员也要稳住。这说明什么?说明就业形势不乐观。
就业不乐观,人们会很开心?
益普索年初的一份世界各国幸福指数的调查,中国91%的人表示自己“非常或相当开心”,我们又一次拿下了第一,韩国,比例为57%,是倒数第二。
怎么才能做到”非常或相当开心“?
对一个小家庭来说起码要有就业保证,如果连工作都没有,益普索对中国幸福指数的调查,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
上半年的就业情况如何?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16-24岁青年失业率六月份为13.2%,而去年同期为21.3%。
从数据是看就业形势不是很好吗?
但是,个人的感受差异很大,权威数据自身也十分混乱,表面上的光鲜很可能是在磨损数据的公信力。青年失业率为什么会从21.3%下降到13.2%,是因为改变了国际统计相对一致的规则,在16-24的青年群体中,取消了在校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这种取消的意义是什么?与国际不统一,失去了比较性;而对失业的定位也与发达国家差别非常大,一周内工作了2个小候,就算是就业了,西方发达国家高的定位是20个小时,也许更合理,因为一周2个小时的工作连钟点工都算不上,也不可能养活自己,这样失业标准的意义又是什么?
统计数据也缺乏一致性,去年失业人口还是8700万,今年就下降到了5000万,数据一综合就找不到北了。
这与我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感受,还是有了一种距离;官方媒体也承认“个别地区的统计造假”,表示不支持这种行为,露头就打。
就业反映的是民企的生存状态
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的确是个大事。
在某种意义上,当年邓公为什么坚定地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就业的巨大压力。
电视连续剧《人世间》中的描述是真实的,但拍摄的不够震撼,因为上山下乡是一个巨大的浪潮,除个别因身体和一些特殊情况除外,全国所有城市青年全部下到农村,那是一个人潮涌动的壮阔场景,从经济学角度说,就是全体失业了。有人说前三十年中国没有民营经济,不是也没有失业吗?这肯定错了,那时只是不叫失业,叫待业青年,因为基本没有新的工作岗位提供。年轻人的就业,是要父母早早下岗顶替,十年就业岗位不增加。
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压力?
正是就业的巨大压力激活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就业增加了七倍,就业带来了收入,增加了四亿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即民生。
就业指数可以说是民营经济的一个隐语,因为85%以上的就业在民营,国企以民企两倍的总资产,也仅支持了7%的就业。如果就业上去了,说明民营又满血复活了,整体经济一定差不了;如果失业率继续创新高,而且统计的数据又缺少可信度,那就说明经济出问题了。
在这种意义,我们对2024年不能期待的太高,如果真能真真实实地守住5.0%的失业率,相信迎接我们的就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经济周期。
当然,宏观数据如果与个人的微观感受差距太大,人们会选择相信微观感受,而宏观数据将失去公信力,成为空洞的信息茧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