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校内课后服务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此问题,需要借助真实的调查数据对减负政策的短期效果进行评估。基于 2017 至 2023 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详实数据,细致分析「双减」政策对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家庭教育支出的具体影响,并揭示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在这一政策背景下的差异化反应,能够深入探讨中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短期成效,特别是「双减」政策自实施以来对教育生态的即时影响。通过对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估,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依据,以优化未来教育政策,确保减负不减质,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在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中国中小学生面临沉重的课外负担。一方面,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导致学生课业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仍需参加各类补习班。此外,家庭教育支出逐年上升,加剧了家庭经济负担。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中国政府自十八大以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政策,其中以「双减」政策最为关键。
中国的减负政策经历了从校内到校外的转变。最初,政策主要集中在减轻学生校内的课业负担,如减少作业量、降低考试频率等。然而,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兴起,学生在校外的学业压力逐渐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2013 年,《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发布标志着减负政策的正式实施。随后,政策不断加强,直至 2021 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将减负的重心放在了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上。
「双减」政策旨在实现以下目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休息和参与兴趣活动,促进全面发展。规范校外培训市场,打击无序竞争,确保教育公平。降低家庭教育支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双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限制校外培训。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监管,限制其培训内容和时间。特别是学科类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进行。其次,优化学校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能获得充足的学习和成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再次,减少作业量。规定小学生的作业量,减少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鼓励教师布置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规范教师行为,严禁教师参与校外有偿补课。对违反规定的教师,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自此,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政策实施。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双减」政策,并向社会公布。明确政策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监督执行。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清理整治,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监管,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学校与家庭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监督「双减」政策的实施。加强家长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校内课后服务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此问题,需要借助真实的调查数据对减负政策的短期效果进行评估。
定期对「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评估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及时反馈政策实施的初步成效与问题,监督执行情况,保障教育公平,引导社会预期,促进家校社协同,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借鉴国际经验,确保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与持续优化,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次评估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Household Survey,简称CIEFR-HS)是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北大教育财政所」)发起并实施的一项全国性的大型抽样调查。该调查旨在收集有关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为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经济研究提供实证依据。CIEFR-HS 通常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以追踪中国教育财政和家庭状况的变化趋势。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为理解中国教育领域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对于推动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CIEFR-HS 的调查覆盖了全国范围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通过对比「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政策的短期效果。2017 年第一轮调查覆盖全国 29 个省份、355 个区县、4 万户家庭,其中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2.1 万人。2019 年第二轮调查覆盖全国 29 个省份、345 个区县、3.5 万户家庭,其中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1.8 万人。2021 年第三轮调查覆盖了全国 29 个省份、270 个区县、2.2万户家庭,其中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1.2 万人。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第三轮调查在实际进行时又分为两批:第一批是在2021年7—9月,也就是「双减」政策实施之前;第二批是在 2022 年 6—9 月,也就是「双减」政策之后。2023年最新一轮调查覆盖 2.7 万户家庭,其中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1.4 万人。关注样本家庭中每一个中小学在读学生的校外培训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参与,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通过对比「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政策的短期效果。
基于CEM(泛精确匹配)和DID(双重差分)的分析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因果推断方法。通过结合CEM和DID,研究者可以更有效地评估政策或干预措施的真实效果。
运用这两种分析方法,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和相应的家庭支出是否减少?第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受到「双减」政策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第三,「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校内课后服务的参与率和相应的家庭支出是否上升?分析结果如下:
1、校外培训参与率的变化
上图为 2017—2023 年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和校内课后服务参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学科培训的比例显著下降。校外学科培训的参与率从 2017 年的 36.1 %不断下降,「双减」之后下降至 2022 年的 16.5 %和 2023 年的 13.5 %。校外非学科培训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小,2021 和 2022 年反而略有增加,到 2023 年降至 13.6 %,接近学科类培训。校内课后服务总体则呈略有上升的趋势,从 2019 年的 25.0 %增至 2021 年的 31.6 %和 2023 年的 30.8 %。
2、家庭教育支出的变化
上图为 2017—2023 年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和校内课后服务支出的变化情况,需注意的是校外和校内支出均值的计算包含支出为 0 的家庭。 随着校外学科培训参与率的下降,家庭教育支出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校外学科类培训的支出在「双减」之后回落,从 2017 年的 1777 元下降到 2023 年的 1350 元;占该生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从 2017 年的 10.5 %下降到2023年的 8.4 %。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的支出整体略有增长,从2017年的633元增加到 2023 年的 914 元;占该生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从 2017 年的 4.6 %增加到 2023 年的 8.1 %,与学科类的差异迅速缩小。校内课后服务的支出变化不大,仅略有增加,其占比从 2019 年的 3.5 %增加到 2023 年的 7.8 %。可以看出,校外学科类、非学科类培训和校内课后服务在家庭教育支出中的占比逐渐趋同。
结合校外培训的参与情况,「双减」实施之后,中小学生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参与率较之前显著下降,而非学科类培训的参与率则没有显著变化。可见,校外培训参与率整体上的显著下降,主要是由于校外学科类培训参与率下降造成的。从家庭教育支出来看,「双减」实施之后,家庭在子女校外学科类培训方面的支出较之前显著下降,校外学科类培训支出所占的比例也出现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的支出水平和占比均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3、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反映
在平均的意义上,「双减」政策导致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和相应的家庭支出的下降。那么,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受到的影响是否相同?
本研究将整个样本按家庭年人均收入分为 5 组,再使用双重差分估计「双减」政策对各个组别的影响。如上图所示,从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参与率和支出来看,对于左侧中等到最低收入的家庭( 0—20%,20%—40%,40%—60% ),以及右侧收入最高的 20 %家庭,政策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于中上收入家庭( 60%—80% ),政策所导致的校外培训参与以及家庭支出的降低都很显著。可见,「双减」主要作用的是中等偏上的收入群体。而另一方面,无论是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的参与率,还是相应的支出,政策前后各收入组家庭均未出现显著的增加或减少。再来看校内课后服务,政策之后校内课后服务参与率和支出显著增加的是收入最高的 20 %家庭,而校外学科类培训显著下降的中上收入家庭则没有显著增加校内课后服务的参与和支出。同样,中低收入家庭也未出现显著的增加。
可见,「双减」政策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中上收入家庭在校外学科培训的参与率和支出上显著减少,而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则未出现显著变化。
以上研究采用的是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的数据,通过对比「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评估了政策的短期效果。事实上,「双减」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估还需要更多维度的分析,包括教育质量、学生负担、家庭教育支出、教育公平、校外培训市场等多方面。
(1)教育质量维度:重点关注课堂教学、课程内容等。
(2)学生负担维度:重点关注作业量、课外培训、课外学习负担。
(3)家庭教育支出维度:重点关注家庭教育支出和家庭经济压力。
(4)教育公平维度:重点关注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机会的差异。
(5)校外培训市场维度:重点关注市场规范、行业转型等。
(6)学生心理健康维度: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兴趣发展。
(7)教师职业发展维度:重点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专业成长。
(8)社会影响维度:重点关注社会的教育观念、家校关系等。
通过对「双减」政策的多维度分析,我们得以全面审视其在教育质量、学生负担、家庭教育支出、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该政策不仅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还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了家校共育。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监管挑战与资源调配问题。这些多维度的反馈与启示,能够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高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参考资料:魏易 中国教育财政 | 《减负政策的短期效果评估:基于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分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