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Sir犹豫了很久要不要聊。
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质疑电影中的女性凌辱。
前段时间的《默杀》。
场面包括棍子捅嘴、有胶水糊满全身、玫瑰的刺扎进女孩的头皮、被性侵的幼女两腿间流出鲜血……
讨论的话题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今年的春节档,《第二十条》口碑不俗。
但一些观众也在问——
大过年的为什么要在银幕上看强奸戏?
后来,《周处除三害》爆火。
阮经天的魅力征服观众了,可王净饰演的小美一角,却被认为没有存在的必要。
难道她就是给男人侮辱和拯救?
好了。
要不要聊?
怎么聊?
要知道,今天很多人在抱怨,政治正确毁了电影,好莱坞也变得无聊难看。
当我们在聊一部电影“辱女”时,是否也是不自觉地在用某种政治正确指导电影?
所以今天Sir不想仅仅重复一些“凝视”啦、“物化”啦之类的争论。
而是想从电影创作上说——
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观众会越来越不满。
01
小剂量的恶
为什么总爱拍女性受害者?
一言以蔽之——
简单,实用。
尤其是商业片,讲究最快、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情绪。
你发现没有,一旦悬疑惊悚片需要有拯救小孩的情节,导演总是喜欢用小女孩。
韩国的《流感》《釜山行》《蒙太奇》。
国产片里,《烈日灼心》《铤而走险》《拯救嫌疑人》……
为啥?
因为普遍来说,小女孩就是比小男孩招人心疼。
刷一刷短视频你就能拿看到不少家长“区别对待”的搞笑段子——女儿是小情人小棉袄,儿子是调皮捣乱的小祖宗。
同样的道理。
当受害者是女性时,通常会将观众紧张、恐惧的心理,推向更高点。
一方面是。
通常情况下,女性是体力更弱的一方,就增加了和反派的力量悬殊感。
另一方面是。
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确实也面临着更多的危险。
比如最近播出的《恐怖惧集》,每集一个都市传说,女性故事占了很大一部分:
女白领下班打车,被跟踪;
运动女神公园夜跑,被跟踪;
独居女孩不出门,还是被跟踪。
但同样的事,性别一换,可能会直接从恐怖片变成搞笑片——你一个大男人整天疑神疑鬼个啥?
所以本质上来说。
生活里很常见、很不起眼的恶,放到女性身上,就能制造出很剧烈的效果。
那么对男性的恶呢?
通常需要加大剂量才够用。
比如张艺谋。
虽然《满江红》和《坚如磐石》都有被审判的“辱女”情节。
但这两个情节都停留在威胁阶段,没有真正实施强奸。
如果对比来看,电影里对男性的虐待和酷刑,那才更加浓墨重彩。
火锅煮手、刀割舌头、老丈人劈女婿……
《满江红》就是个古装版的谍战片。
特务们有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
凌迟、灌醋、剐皮……
常规化的暴力,对于男性已经没有多大的戏剧效果了。
一定要过火,才能触动观众。
但问题也在于此。
国产银幕,有多少空间留给这样的“男性暴力”呢?
要知道,《坚如磐石》也是个删删改改才终于能上映的“残片”。
而男性化明显的暴力电影。
无论是港片的《古惑仔》,基努·李维斯的《疾速追杀》,又或者是《伸冤人》,这样的片还有多大可能会出现在银幕上?
当过火的、非人的、极端的恶被过滤。
只能留下“小剂量的恶”。
那么,如果还想最大程度发挥药效,就只有把这一剂恶,注射在女性角色身上。
所以问题是——
02
单向度的恶
Sir不想死板地说,在银幕上还原对女性的暴力就一定不行,就是low。
但。
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现在悬疑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在太低了,才会逮着“女人那点事”没完没了地薅。
《彷徨之刃》,豆瓣5.9。
影片里三次播放被害者受辱的场景。
第一次由父亲播放女儿被强奸的视频开始,角色就哭,开始愤怒;
第二次让父亲被攻击的动作与女儿的挣扎、哭叫重合,继续加码;
再到第三次,通过局外人的手再次点击视频,观众又被迫听一遍。
《拯救嫌疑人》,豆瓣5.8。
导演不仅给了被奸杀的女性大特写,还用暧昧的运镜还原了事发的场景。
观众辣评:这拍的是电影还是AV?
导演们像受过什么集体训练一样——
不仅喜欢拍摄女性柔弱、无助的神情,特写她们挣扎时衣不蔽体的皮肤。
还尽量用音效与血浆放大女性的呜咽和惨痛,拉长整个受害过程的战线。
一句话总结:
用最大的力度给观众的情绪催产。
可悬疑片不该只有这些伎俩啊。
好的悬疑片,不需要依赖“擦边”。
甚至有追求的导演,会主动鄙视“擦边”。
十年前曹保平的《烈日灼心》。
你印象最深刻的名场面是什么?
是王砚辉纪录片式演技。
是段奕宏透视镜一样的眼神戏。
黄雀在后般的监听变态?
但你可能都忘了。
电影里也有大尺度情节——
故事就起源于一场强奸杀人案,可为什么印象模糊了呢?
因为导演没有玩弄色情,故意渲染。
反而用了黑白画面——
就是要故意“冷处理”。
《烈日灼心》的故事饱满,高潮迭起。
导演认为不在需要强奸戏来刺激观众了,甚至这种刺激可能会扰乱观众的感受,干脆故意淡化。
电影提供了多种维度的探索。
惩罚与救赎,兽性与人性。(杀人犯抚养了幸存女孩)
在我眼里,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
就是他有你想象不到的好
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
可问题也说回来。
《烈日灼心》过去这么多年了,横空出世的犯罪悬疑片有几部?
当年电影里,让人会心一笑的情节,恐怕不会再出现了吧——
当年电影拿下上海电影节影帝三黄蛋。
可最演技最突破的一场戏——
邓超挑战生理极限,长达四分钟的注射死刑镜头,最后只保留了30秒。
今天的不少观众可能会说,怎么电影动不动就“辱女”,别搞了好不好。
其实。
国产片导演,何尝又不想“搞男的”。
或者,搞搞别的。
但选择面,逐渐聚焦到今天,千篇一律的“女性受害者”上。
2021年的《缉魂》。
台湾版本130分钟,大陆版本124分钟。
短短的六分钟,砍掉哪些信息?
不光是身为跨性别者的男主角,在拥有妻子的皮囊后,终于成为了女人。
他对着镜子转圈欣赏自己的女性身体,激动地热泪盈眶。
然而这份情绪只被选择性地保留,大部分观众是看不到的。
再加上作为一部惊悚作品,《缉魂》除了换脑这样的高概念诡计外,还包含了邪教、符咒、灵异等等超现实元素。
本来一部囊括了诸多悬疑要素的电影。
只是大陆上映时这些不够正确的画面都被处理掉了,只剩下纯纯的人祸。
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江户时代的日本,因为大批量印刷,浮世绘成为一种上到贵族下到底层都能拥有的文化快消品。
这种画的内容多以生活场景为主,类型多元,题材遍地开花。
然而到了江户后期,随着环境恶化——
一类以强奸、欺辱之类的犯罪为噱头的浮世绘诞生,继而开始流行。
画中的女人越扭曲,强忍的表情越夸张,作品本身的嗜虐趣味越浓。
上野对此总结道:
“这样的流行不光是一种对女性恐怖的支配的表现,也可以解释为一种大众文化洗练程度下降的过程。”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国产悬疑,面临双重困境。
其一。
短剧、短视频的狂欢,让大众的嗨点被不断被压缩。
从半小时一个转折到现在缩短前奏,提前引爆,再到恨不得每分每秒都是高潮。
怎么快怎么来。
女性+暴力,成了一个最简单的公式。
其二。
国产犯罪也好,悬疑也好。
当灵异、鬼怪、政治、同性、暴力都无法延展开来的时候。
创作者只有选择更“巧妙”的方式,保障一部商业片基本的卖座与票房收入。
这才导致了一系列商业电影都趋于流量,风格也跟着模仿的原因——
不一定聪明,但一定狡猾;
不一定拍得好,但一定要拍得热闹。
就像《拯救嫌疑人》。
不少观众无法理解,明明导演自己也是女性,怎么拍的电影可以那么“男性凝视”,这么“物化女性”。
Sir不是要为导演开脱。
如果留意,你就会发现电影的一些情节,还是很“女权”的。
比如女主的发小,不断表达对她作为独立事业女强人的爱慕和钦佩。
那么电影是怎么可以做到,一边“女权”,一边“男凝”的呢?
答案就在于缝合。
粗浅的缝合。
因为女权兴起了,就把大女主人设拿来用;强奸戏码吸睛,那就在结尾前来一段小高潮。
本质上来说,就是这个悬疑片缺少主心骨。
就像写一个文综简答题,把能想到的都写上,能得几分是几分。
也不在乎,这些元素内在是否产生矛盾。
这就是国产犯罪悬疑在“辱女”背后的困境。
失去深层的探索和表达。
只能在表面的视觉冲击上做文章。
于是。
我们看不到阶级高墙下滋生的恶。
看不到“正常社会”的机械齿轮碾压边缘人的恶。
看不到以道德之名,杀人不见血的恶。
所以来来去去,就是被虐待,被杀,被强暴。
而更深的暴力,仍然隐藏。
既然这样。
Sir就不骂国产片“辱女”了。
想想说的是——
放过女性受害者。
请为国产银幕幕,创造机会,多搞搞我们男人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