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时间8月4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与杨振宁曾被誉为物理学的“科学双星”,但两人却因一纸署名“老死不相往来”,李政道曾经公开表示,与杨振宁的决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
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这份“老死不相往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真相?
科学双星
1946年,当中国大地仍沉浸在战后的重建与迷茫之中,年仅20岁的李政道怀揣着对科学的无限憧憬,踏上了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求学之路。
与此同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年长四岁的杨振宁已在粒子物理领域初露锋芒,他的沉稳与缜密,赢得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青睐。
命运的安排让这两位同样来自中国、同样对物理学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在不久的将来相遇并携手共进,在芝加哥大学的校园里,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友谊迅速升温。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志同道合,生活中也相互扶持,李政道回忆起那段时光,总不忘提及与杨振宁一同驾车西行的经历,以及杨振宁对旅行费用的精细计算,这些细节中透露出两人性格的互补与默契。
随着学术交流的深入,他们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共同探索物理学的奥秘,逐渐在学术界崭露头角,1950年李政道前往加州伯克利大学,但朝鲜战争爆发让那里的反华情绪高涨,他的生活与工作都受到影响。
澎湃新闻 2024-08-05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逝世,享年98岁
得知此事的杨振宁,立即伸出援手,邀请李政道加入自己的研究项目,并成功帮助他获得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邀请,在普林斯顿,两人比邻而居,共同开启了他们科研生涯的黄金时代。
在普林斯顿的草坪上、咖啡馆里、黑板前,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他们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颠覆性的发现震惊了物理学界,也为他们赢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荣誉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分歧与矛盾,在论文署名和诺贝尔奖领奖顺序的问题上,两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段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老死不相往来
这本应是他们合作生涯的巅峰,却成为了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在领奖前的种种细节中,杨振宁多次提出希望自己的名字排在李政道之前,这一行为触动了李政道的神经,也让两人之间的信任逐渐崩塌。
按照惯例来说,李政道的姓氏在前,署名也该靠前,但他在第一篇论文中让步于年长的杨振宁,第二篇时又坚持恢复了惯例,这一插曲虽未立即导致合作的中断,这一插曲却为日后的裂痕埋下了种子。
然而真正让两人关系走向破裂的,是诺贝尔奖“宇称不守恒”发现后的名利之争,在领奖前夕,杨振宁再次提出希望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甚至在晚宴入场顺序上也要争个先后。
这些要求,在李政道看来,已经超出了学术合作的范畴,成为了对个人尊严的践踏,而随后《纽约客》杂志上的文章署名争议,更是将两人的矛盾推向了高潮。
关于理论命名问题也加深了两人之间的裂痕,杨振宁更倾向于以“问题”为中心,而李政道则视“宇称”为自己的孩子一般珍视,这种认知差异成为压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场名利之战中,两人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杨振宁认为自己一直是合作的主导者,理应享有更多的荣誉;而李政道则坚信,学术的成就应基于公平的竞争和相互的尊重。
在李政道看来,这不仅是对个人荣誉的争夺,更是对合作精神的践踏,最终,李政道决定终止与杨振宁的合作,两人的关系也由此降至冰点。
在经历了多次的争执与失望后,李政道最终提出了终止合作的声明,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两人学术合作的终结,也预示着他们私人关系的破裂。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12月07日 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署名次序问题引发决裂
李政道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职务,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开启新的篇章,而杨振宁则继续在纽约州立大学深造并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2009年12月,季承(季羡林之子)所写的《李政道传》出版,季承给李政道当12年助手,整本书有30万字,他具体详细地描述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
从之后两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来,两位科学家对这段感情都是非常惋惜的,杨振宁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讲他们的关系,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也在2003年公开发表过一封信,表示: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
两人生平
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繁华的上海,自幼便对物理世界的奥秘充满了好奇,他的学术旅程从浙江大学启程,而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深化,最终远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这片科学的沃土上收获了博士学位。
他更与杨振宁携手,共同揭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深刻规律,这一发现不仅震撼了物理学界,更为他们赢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则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洞察力,在物理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求学之路曲折而辉煌,从西南联合大学到芝加哥大学,凝聚着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追求。
杨振宁不仅在力学和对称原理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更与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的创立者R.L.米尔斯共同开创了新的科学纪元,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更为后来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李政道与杨振宁还共同展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他们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举办讲座、建立研究机构和基金等方式,为培养新一代科学家和推动科技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人民网-读书频道 2010年01月26日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决裂内幕:排序之争?
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他们的生平事迹是科学探索与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结语
如今,随着李政道的离世,这段恩怨也随风而去,但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物理学的史册上,提醒着后来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除了才华和努力,更需要的是相互的尊重和合作的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