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一直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在过去经历的100年间,地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3℃~0.6℃,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10~15公分,海水温度上升1℃左右。
怎么合理解决温室效应?
当下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确实离不开化石燃料,虽然很多国家都在倡导清洁能源,但起到的作用还没有那么明显。
然而近些年,科学家却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那就是地球南大洋居然在疯狂吸碳。
咱们先来捋一捋温室效应。
太阳短波辐射穿透地球大气层,照射到地表后会进行长波折射,但是呢,这些长波辐射可以被部分气体吸收,例如二氧化碳等,这部分气体被统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后,将它们继续“弹”回地面,所以宇宙中是冰冷的,而拥有大气层的地表却是温暖的。
适量的温室气体肯定是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当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后疯狂燃烧化石能源,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继续增高,自然而然也提高了温室气体的占比。
所以全球气候变暖,归根结底在于温室气体,这玩意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就像人一样,热也不行,冷也不行,最好要保持平衡。
近些年,全球都意识到了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一直在积极“抢救”,科学界也没闲着,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惊讶的发现南大洋吸收的碳量比释放的碳量要高5.3亿吨。
简而言之,南大洋每年都会吸收5.3亿吨碳,这不就是“地球天然空调”吗?
海水能不能吸收二氧化碳,要看气体分压,在低纬度海水温度较高,此时海水的二氧化碳分压要高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分压,那么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就会跑出去。
反之,在高纬度低温区域,海水就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那么进入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最后哪去了呢?
部分二氧化碳和碳酸物质结合形成了碳酸钙,等于被锁在海底的泥巴中。
当然了,海洋中的生物也会吸碳,例如海藻会将无机碳转换成有机碳,每吨海藻的固碳量约为1.1吨,很多国家通过专门养殖海藻来固碳,例如2010年,中国养殖的经济型藻类固碳量高达57万吨,此外,海洋生物中的珊瑚礁、贝类也是固碳主力军。
在我们常规认知中,觉得陆地森林才是吸碳功臣,但事实上,海洋吸收的碳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倍,所以海洋就是地球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
南大洋是指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组成且围绕南极大陆的海域,上文说过,低纬度的海域温度高,海水反而会释放二氧化碳,而南大洋位于南极大陆周围,低温是海域吸碳的自然基础条件。
其中为什么要单独说南大洋?
这是因为南大洋在南极大陆冷空气和下沉风作用下,形成了南极风暴区,狂暴的西风搅动海水,形成了闭合式的“旋涡”,不断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汇聚吸收,最后被海洋生态系统消化。
既然南大洋在疯狂吸碳,且吸碳量比释放量要多5.3亿吨,那么是否意味着即便人类肆无忌惮的排碳,地球也会迎来大降温?
南大洋就像个漏斗,无时无刻都在疯狂吸碳,但要明确一点,南大洋并不是新来的“住户”,自上一次大陆板块巨大变迁以来就存在,而如今地球温度确实在明显提高,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即便南大洋和其他低温海域在疯狂吸碳,但仍然无法阻止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因为人力排放的碳太多了,多到超出了地球自我调控的极限。
这就好比一杯水,放几粒盐进入,盐会溶于水,但你放一包盐进去,绝大多数盐粒无法被溶解,因为这杯水“吃饱了”,已经到了极限。
照这个说法,今后地球温度还会上升了?
也不是。
因为我们往往忽略了源头,如果地球离开了恒星,接收不到热辐射,那么地球也将变成一颗冰冷的行星。
虽然如今太阳正处于活跃期,但正所谓人生起起伏伏是常态,太阳活动也会进入低谷期,当散发的能量较低时,地球接收到的热能也会降低,即便有大量温室气体,但也拦不住温度下降趋势。
此外,地球也会受到公转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地轴进动、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从而在某个阶段进入冰期。
南大洋正在疯狂吸碳,这事只是影响地球温度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它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未来地球温度升高还是降低,暂时无法得知,因为这事在科学界也吵翻了,两派各执一词,大家娱乐看待即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