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举行开国大典前夕,在河北省平山县观音堂乡下盘松村的一处院落里,一名中年妇女接到县里送来的通知书,不敢置信地将双眼揉了又揉。
她用颤抖的声音向送信的县领导问到:“这是让俺参加开国大典吗?可是,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啊!”
“是的,戎冠秀同志,这是中央人民政府邀请你到北京参加典礼的信件”送信的领导给了她肯定的答复。没错,眼前这位中年妇女就是曾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的戎冠秀。
10月1日,盛大的欢庆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上演,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此时的戎冠秀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里激动万分,想起以往的岁月热泪盈眶。
典礼结束后,毛泽东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慰问支前代表。当走到戎冠秀面前时,毛泽东握着她的手,亲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
此时的戎冠秀又激动又紧张,略显局促地答道:“俺叫戎冠秀。”没想到毛泽东一听到她的名字,就紧接着说道:“这个名字,我记得,你是子弟兵的母亲啊!”
为什么戎冠秀会被称作“子弟兵的母亲”呢?她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的呢?
“我也想为八路军做事”
下盘松村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部深山区的观音堂乡,与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馆同处在一个县内。
1937年10月10日,日军侵入平山县境,刚刚到来的八路军359旅战地救亡工作团和平山团新入伍的战士,在王木村袭击了日军的随军医院,又在西冶伏击了日军的运输队,打死打伤日军20多名,缴获战马13匹。
11月13日,晋察冀第四军分区成立,周建屏为司令员、刘道生为政治委员,随后移驻到平山县小觉镇。此后,115师政治部教导团、徐海东和黄克诚带领的344旅、曾国华支队相继来到此处。他们在平山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随即,当地建立了抗日政权,组建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救亡活动和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斗争。
家在下盘松村的妇女戎冠秀看着周围高涨的抗日热潮,也被唱着抗日救亡歌曲的八路军感染了。她对丈夫李友说:“我也想为八路军做些事。”
这一年对戎冠秀家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丈夫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她也加入了新成立的妇女抗日救国会。
第一次参加会议,八路军中的女干部就呼吁妇女要站起来,寻求解放。戎冠秀听完,当场第一个带头站起来表示支持,回家就扯掉了束缚多年的裹脚布。
在她的带头作用示范下,下盘松村的妇女们纷纷都不在裹脚,这样一来,不但让妇女们解除了多年来的痛苦,也解放了当地的生产力,让更多的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活动中来。
戎冠秀的工作和付出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1938年2月,戎冠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不久,她又被选为下盘松村的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
1938年9月,对于戎冠秀来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四军分区的供给部和被服厂搬迁到她们下盘松村了。作为妇救会的主任,戎冠秀任何事都冲在前头。她带领着全村的姐妹们一起为八路军纳军鞋、运送物资、救护伤员……
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侵华日军的物资运输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也引起了日军的特别关注。1939年冬天,日军开始抽调周围大量的兵力,开始对北岳区一带进行残酷的扫荡。
日军每一次扫荡,都企图将晋察冀根据地连根拔起。但是八路军依靠当地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扫荡日军展开了拉锯战。在此过程中,戎冠秀带领着妇救会的姐妹们做好前线的后勤保障工作:运送弹药、护送伤员、送饭送水……
“子弟兵的母亲”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更加胶着的状态。这一年秋天,八路军和乡政府的人一起来到下盘松村动员群众积极参军打鬼子。
戎冠秀知道后,第一时间就带着自己的丈夫和3个儿子去了报名点。她对招兵的八路军干部说:“我不能上前线打鬼子,我有3个儿子,他们可以。都给他们报上名,验上哪个,哪个就去!如果不嫌弃我老伴年龄大,让他也去,给咱八路军喂马也行。”
由于有了戎冠秀的带头作用,下盘松村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的参军入伍热潮。
1943年秋天,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再次对北岳区进行了扫荡,这一次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年近50的戎冠秀仍然像以前一样,带领着全村妇女做支援,与八路军一起展开反“扫荡”斗争。
这一天深夜,区里紧急下来了一道通知:明天敌人要来扫荡,村里提前做好准备。天还没亮,村民们就开始向山里转移,躲藏起来避开日军的扫荡。
已经上山的戎冠秀看到村里绝大部分人已经进山躲藏好了,可是她又不放心没有转移的个别老人,便决定回村里一趟看看情况。
刚从山上下来没走多少路,就听到日军的枪声越来越近。突然,前面的山路上有一个八路军伤员正在艰难地行走着,戎冠秀赶紧跑了过去。
原来,这位八路军伤员因为“打摆子”,在撤离途中掉了队。此时来不及多想,戎冠秀用力扶着伤员就往旁边的山上爬,想把他暂时藏在一个暗洞中,躲过日军的搜查。
两个人好不容易挪到暗洞处,可是洞口离地面太高,也没有下脚可以上去的地方。伤员的伤势比较重,自己也没有力气爬上去。危急时刻,戎冠秀急忙蹲在地上,让伤员踩着自己的肩膀,硬生生把他托起来送进了洞里。
在确认八路军伤员藏好后,戎冠秀又转身急匆匆往山下走去,她要去看看日军的动向。直到确认搜捕的日军撤离后,她才返回暗洞,将伤员带回家疗伤。
在戎冠秀的精心照料下,患“打摆子”的八路军战士很快就痊愈了。辞别前,小战士怀着依依不舍的感情,向戎冠秀深情地喊了一声:“妈妈!”
1944年2月,随着抗日战争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晋察冀边区在部队驻防地召开了群英大会。令戎冠秀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被授予了“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的光荣称号。
当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叫到的时候,戎冠秀稍微有些愣神,然后激动地走上表彰台,领取了属于她的一面锦旗。锦旗上还特意印上了她的半身像,还有聂荣臻司令员及其他首长的名字。
表彰会结束后,戎冠秀刚走来,一位年轻的战士突然大步走到戎冠秀前面,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妈妈,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您藏在山洞里的那个伤员啊!”
戎冠秀看着眼前小伙,一边扶起他一边说道:“记得,记得,当然记得!”原来这个战士叫邓仕均,因为英勇作战,这次被晋察冀边区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他过来参加表彰会,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自始至终跟党走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戎冠秀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她一直饱含热情地做着拥军优属工作。
1960年,河北省赴前线慰问团去慰问解放军。作为其中一员的戎冠秀仍然像当年一样为战士们洗洗缝缝补补。讲起过去的往事时,她鼓励战士们听从毛主席的话,守住人民的江山。
70年代,部队拉练来到了下盘松村。已经70多岁的戎冠秀把村里的妇女、儿童又组织了起来,分成了洗衣组、缝纫组、慰问组,腾出村里最好的房子给战士们入住。
戎冠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枪炮声隆隆的年代,拄着拐棍儿挨家挨户地去检查,看着出出入入的子弟兵,眼中又浮现出那个自己曾经救过的八路军小战士的身影。
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去世,享年93岁。逝世后第2天,百忙之中的聂荣臻元帅在听到消息后,亲自给中共河北省平山县委发唁电:
“战争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感情,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她的革命精神,继承她的遗志,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我们相信,戎冠秀配得上聂元帅的这番赞美之词。
80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通过自己的付出赢得了“子弟兵母亲”的光荣称号。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人民没有忘记她。
她在天安门城楼之上见到了毛主席;她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被评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也许岁月会老去,也许时间会被遗忘,但戎冠秀的一生却会永远矗立在下盘松村的那片土地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