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建国后获得大将军衔,成为十大大将之首的时候,不少人都为他打抱不平,认为他应当拿到元帅军衔。
他后来的仕途其实也不怎么顺利,甚至屡遭挫折。
成为总参谋长,是他登上的最高峰,此后他不再担任任何主要职务。
对此,陈赓一语道破玄机。
陈赓的劝告
一次,在和粟裕聊天时,陈赓意味深长地说:“古今历史有两种人最危险,最遭罪,一个是功高盖主,一个是不迎合上司。”
粟裕听得着迷,点头示意陈赓继续说下去。
陈赓微笑了起来,说:“我看哪,老兄,你这两种情况都有,你要是学会弯腰说话的话,肯定不会被整……”
粟裕也笑了起来,表示受教了。
然而,他似乎被陈赓打动了,但并不打算做任何改变,以至于后来越来越糟。
1958年,军委召开扩大会议,主题是批判粟裕,名目是他犯“极端个人主义”,“一贯顶撞上级领导”。
对于众人的批判,他有口难辩,不知说什么是好。
他们说的,有的并不是夸大其词。他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曾和彭德怀等多位高级领导产生意见分歧,吵了不少架……
批判的时间持续很长,“后劲”也很大,直到他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一切才得以慢慢平息。
然而,他从此不再得到重用,还背了一口黑锅。
批判会上,不少人觉得他没有过错,或者认为他的过错并没有那么严重,但他们或多或少迫于压力,都不敢站出来说话。
贺龙的表现最为明显,他叼着烟斗,大口大口地吸着,一言不发。
陈赓的级别不大,说话的分量也不够,所以他当时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
后来,陈赓终究还是憋不住了,在一些场合主动站出来为粟裕仗义执言。
他罗列了许多事情,说得有理有据。他说:“对于粟裕这个人,我们都知道,他一心只向着党、革命和真理,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就算他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对,但都不会损害部队和人民……”
陈赓的这一番话,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毛主席后来还曾公开表扬说:“陈赓同志是一个正直的同志,做事有方法,有技巧,值得学习。”
按理说,粟裕在五六十年代遭遇打击,70年代之后,应当也像一些同样遭到打击的老同志一样,重新回到核心岗位上,可他直到去世,都没有任何反转。
学会了沉默
70年代中后期,为老干部平反被提上日程,邓小平等陆续重新回到中央工作。
然而,粟裕的人生异常平静,只是当选为军委常委、中央委员,没有再担任军事要职。
80年代,相关部门筹拍电影“三大战役”,其中《淮海战役》引来了不少的争论。
当时无论是谁,都知道粟裕是“淮海战役”的主角,可因为一个声音的出现,让人们吵了起来。
在一次访谈中,邓小平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不少人对这句话感到迷惑,因为,没有粟裕的努力,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怎么这一场战役的指挥者变成其他人了?
1948年,中央决定让粟裕率兵渡江,为解放军全面渡江做准备。对此,粟裕有不同的看法,接连三次给毛主席发电报,认为应当在长江以北打一场大战。
他的这一行为,有些“越级”和“个人主义”,因为他想的是战略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战术问题。
为了这事,毛主席曾找到粟裕当面谈,后来才同意粟裕的建议,淮海战役也缓缓拉开序幕。
粟裕在这一场大战中实际指挥了很长时间,立下了赫赫战功,难道指挥者不是他吗?
粟裕对此的回应相当平淡,说:“有关这场战役的所有记录,我都写在报告里了。”
无论人们怎么问,他都不回答这场战役到底是不是他指挥的。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挫折,让他学会了沉默。
不仅仕途不顺利、功劳“不被承认”,给他平反的事情,也被一拖再拖。
1978年,邓小平负责处理冤假错案,当时就提出要给粟裕平反。1980年,邓小平又一次提了出来。
可是,这件事落实的时候,却没有那么顺利,可以说是毫无进展。
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亲自过问,但也没有得到落实。
一年后,粟裕与世长辞,带着深深的遗憾而去。
他去世的第10年,平反工作终于得到落实,《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纷纷刊登中央的决定,说:“1958年的那一次批判是错误的!”
如果真有天堂的话,在那边的粟裕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相当高兴。
他为党、革命、民族和人民赤胆忠心,兢兢业业,谨小慎微,没有犯什么大错,却因为性格和其他原因,没有得到重用,令人遗憾不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