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深刻形塑社会生活形态的时代,对游戏的研究和考察,正打开理解数字媒介时代的一隅天地。
日前,在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的"作为日常生活的电子游戏——玩家身份认同与观念建构"青年学者系列沙龙上,多位学者和游戏产业从业者齐聚探讨。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周安安博士《游戏媒体视角下的全球青年思潮变迁——以<极乐迪斯科>为核心的考察》报告从反身份认同角度出发,通过对《极乐迪斯科》游戏的深入分析,探讨互联网时代下作品与思潮的互动关系。随着青年思潮呈现方式发生变化,《极乐迪斯科》作为一款融合了侦探小说结构和现代哲学讨论的游戏,通过其独特叙事机制和大量文本互动,成为理解Z世代等当代青年思想状况的重要媒介。
"周安安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游戏作为互动体验作品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其长叙事和多重叙事可能性,为游戏本体论的研究引入了崭新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黄锐杰博士如是评议。
在中国从印刷媒介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的过渡中,游戏经历了何种转型?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欣回顾,最初的电子游戏作为硬件技术开发而兴起,在"电子工业化"的浪潮中出现了"小霸王"系列游戏机和学习机。在计算机层面符码建构的基础上,游戏开发探索"文化符号",寻求游戏"中华性"表达,如以金盘公司《神鹰突击队》为代表的军事类游戏,以西山居工作室《剑侠奇缘》为代表的传统古典文化类游戏等。进入互联网普及的数字时代,网络游戏日渐占据主导地位,游戏成为新的网络信息经济形态。
就游戏和文学的关系而言,同时呈现出背离和回归的双重面向——当下电子游戏已然超出传统的"作品"范畴,许多游戏作为纯粹的交互体验,其中叙事走向"消失";另一方面以《极乐迪斯科》为代表的RPG游戏,带来数字时代碎片化传播下长叙事回归的可能。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朱恬骅博士发表《从"规则悖论"看电子游戏与玩家身份的生成》报告。他通过对游戏规则与虚构性的深入分析,从"规则悖论"概念视角,探讨了电子游戏玩家身份的生成机制。"电子游戏并不必然具有规则,玩家的玩法和互动方式决定了游戏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赵东川博士评议认为,如上分析揭示了游戏规则与玩家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进一步理解作为概念的电子游戏带来新的研究视野与理论工具。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当下极具发展潜力的数字技术,围绕AIGC在数字生产和游戏行业中的应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金方廷认为,AI推动了定制文化的发展,用户不再仅仅作为观者,而是积极的主体,追求按照自己的观点和喜好生成定制内容,而AI技术发展恰恰贴合了现代性审美情绪。但如何推进AIGC技术在游戏开发中的有效运用,共创"打动人心"的作品,仍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未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将继续搭建平台,促进学术界和业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电子游戏和青年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作者:许旸
文:许旸 图:主办方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