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使用一些药物的时候也会产生皮炎。药物性皮炎的知识要点如下。
1.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medicamentosa)
亦称药疹(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一般来说,女性高于男性,成人高于儿童。
2.药物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为口服,其次为注射,此外还有灌注、外用等。
3.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不相同。
4.根据发病机制药疹分为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类。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①只发生于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可以理解为基因问题),多数人不发生反应。
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高敏状态下,甚至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导致极严重的药疹。
③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一般需4~20天后才出现临床表现,已致敏者如再次用药,则数分钟至24小时之内即可发生。
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可呈多种类型,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为主。
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现象,前者指机体被某种药物致敏后,可能同时对与该种药物化学结构相似或存在共同化学基团的药物产生过敏;后者指个体处于高敏状态时,可能对某些平常不过敏、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也产生过敏。
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
非变态反应性药疹可能是药物对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非免疫活化引起,也可能是药物的蓄积或过量反应。
药疹也可由药物引起的光毒反应或光敏反应所致。
临床上易引起药物性皮炎的药物如下。
①抗生素: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西林和羟氨苄西林)、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噁唑、四环素类、酰胺醇类(如氯霉素);
②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等,此类药物常与其他药物制成复方制剂,商品名复杂,使用时应多加注意;
③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眠尔通、卡马西平等,其中以苯巴比妥引起者较多;
④抗痛风药物:如别嘌醇;
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蛇毒免疫血清等);
⑥中药:许多中药及制剂也有引起药疹的报道。
做哪些相关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中性粒细胞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常增高,也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者。
2.肝功能和肾功能
若多脏器受累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3.电解质
若多脏器受累可出现电解质紊乱。
4.心电图
若多脏器受累可出现异常。
5.体内试验
(1)皮肤试验:
以皮内试验较常用,准确高。
(2)药物激发试验:
药疹消退一段时间后,内服试验剂量(一般为治疗量的1/8~1/4或更小量),以探查可疑致敏药物。
此试验仅适用于口服药物所致的较轻型药疹,同时疾病本身又要求必须使用该药治疗时(如抗结核药、抗癫痫药等),禁止应用于速发型变态反应性药疹和重型药疹患者。
6.体外试验
可在体外检查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如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尚未普遍应用于临床。目前也有采取口腔上皮细胞或者是2ml外周血液来检查有一些药物的基因位点或者是致敏性。
具体处理方式:发现药诊(可疑)的话,赶紧就医。请不要在家里自行再用其他药物,具体处理方式遵医嘱,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李萍,李久宏.实用皮肤科查房·会诊.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等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