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今年6月,受全球高温影响,印度多个地区出现近50度高温天气。
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酷暑难忍的印度人纷纷跳入恒河洗澡降温。
无数男女老少涌入恒河,尽情沐浴在恒河河水中。
然而从印度流出的照片来看,传说中的印度“圣河”,好似一个化粪池。
河水浑浊、垃圾四浮,甚至有相关机构化验指出,百毫升河水中的大肠杆菌含量,竟高达10万个!
那么,曾经被誉为养育了印度人的“母亲河”恒河,为何会沦落到这般地步?
从上世纪就开始的恒河治理计划,在投入几十亿美元后,又为何还是老样子?
“母亲河”变“化粪池”
恒河向来是印度人心目中的“母亲河”“赎罪河”,全世界恐怕没有第二条河流能像恒河一样,与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结合的如此紧密,与人民的情感连接这么亲近。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全长2500公里,流经印度8个邦。
恒河平原沿岸经济发达、人烟稠密,为印度最富庶的地区,也是古代印度文化的发祥地。
在印度人民心中,恒河具有极强的神力,认为恒河水可以洗涤世界上一切污秽和人间的罪恶。
在富庶人家的结婚典礼上,如果能给新婚夫妇洒上几滴恒河水,那是莫大的荣幸。
有些住所远离恒河的印度教徒,常常会长途跋涉、身背铜罐,到恒河岸边取回一点恒河水。
在印度人心目中,恒河水是纯洁的,它接触到别的东西,也会将它们净化。
这种理念是出于虔诚的宗教信念。
不过,恒河水本身富含矿物质,净化能力的确强大。
在古代,恒河水可能特别纯净,因此才有能净化污秽的传说流传下来。
直到今日,恒河上游的河水仍然比较纯净,但到了中下游地区,恒河水明显污浊了不少,净化能力更是敌不过印度人的污染能力。
恒河的污染首先来自沿河城市和工业的过量排污。
恒河流域人口密度太大,它主要流经北方邦和比哈尔邦等印度人口最密集区,前者人口两亿多,后者人口一亿多。
恒河沿岸,共有29个大城市、70多个城镇,以及数以千计的村庄,生活废水全部排入恒河中。
据粗略估计,沿河城乡每年会从恒河中汲取49亿立方米的河水,与此同时也会返还恒河15亿立方米的污染物,平均每天达13万立方米。
2020年,随着恒河两岸人口数量达到10亿,每天恒河接受的污水达到25万立方米。
在生活污水和垃圾中,无法分解的塑胶所包裹的工业废料,是对恒河污染最严重的污染源。
恒河沿岸的化工厂、造纸厂、农药厂、皮革厂,都是这类污染的祸首。
而这样的工厂就有两百多家。
与此同时,印度在经济建设和地区开发时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也是造成恒河污染的一大原因。
为了发展经济,恒河沿岸的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并引起严重水土流失。
印度北方大片山谷,从原本的绿色山林变成了现如今光秃秃的山岩。
一到雨季,山谷就会迎来频繁水灾,同时也将大量泥沙污垢冲刷入恒河中。
还有,印度人粪便排放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小觑。
据统计,恒河某些河段中的大肠杆菌含量超标280倍以上,百毫升恒河水大肠杆菌量达到10万个!
重度污染的恒河水,已经给印度人和当地生态带去毁灭性打击。
据印度卫生部门统计,经常在恒河中沐浴的印度人,40%-50%都会患上皮肤病和消化道疾患。
印度8成以上的疾病,以及三分之一的死因,都与水传染疾病有关。
污染不光威胁人类的生存健康,也对恒河140种鱼类、90种两栖动物和濒危恒河生物造成威胁。
现如今的恒河,自净能力大大削弱。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水体安全线,是5个厌氧微生物每毫升,恒河却达到了破天荒的1000个每毫升,超过安全线200倍!
恒河的治理,早已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
收效甚微的恒河治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人就意识到了恒河水质污染问题。
但实际治理恒河的行动计划,则始于20实际80年代。
1985年,拉吉夫·甘地当选总理后,在其首次政策演说中就提到要根治恒河污染问题。
总统宰尔·辛格在议会开幕讲话中也提出,将治理恒河列入政府十项施政纲领,接着成立了恒河管理局,由拉吉夫总理亲自领导。
管理局随即出台了有关保护恒河的管理法案,对污染恒河的行为列出分级处罚措施。
未经允许阻碍恒河水流动,最高可判处5亿卢比罚款;未经允许在恒河边建立永久性建筑,将面临5年监禁。
同时,一切有可能对恒河造成污染的采矿、采石、开采地下水活动,都被列入打击对象,这些活动可能招致2年监禁、100万卢比罚款。
拉吉夫
政府还批准成立了“恒河保卫部队”,该组织有权逮捕任何违反恒河管理制度的人,并将其送到警察局接受处理。
此后几十年,印度政府先后拨款400亿卢比,试图建立起恒河水处理系统,并针对污染行业进行改造。
沿岸北方邦、比哈尔邦等地区,也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展开治理工作。
恒河管理局协同有关环境保护单位,在沿岸建立起检查测量机构,要求工厂建立净化设施,禁止直接向河内排放污染物。
恒河治理还受到国际社会关切,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
法国向印度援助5300万美元治理款项,美国、德国、荷兰也纷纷给予财政和技术支持。
但从恒河治理的实际效果来看,显然不尽如人意。
2014年莫迪上台后信誓旦旦的宣称,将致力于恒河清洁、控制污染,让“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
为表明治理恒河的决心,莫迪直接将自己的议会席位选在了恒河河畔的圣城瓦拉纳西。
在这里,每天有数百万人朝拜恒河。
2014年5月18日,莫迪在瓦拉纳西进行国会选举大胜感恩祷告时表示:“我们将对恒河进行大清理,在这里我向市民提出恳求,希望你们能帮助恢复恒河原本的辉煌。”
同年7月,莫迪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心宣布,开始实施名为“致敬恒河”的治理项目,制定了76套恒河治理方案、236个子计划,宣称将在5年任期内拿出2000亿卢比净化恒河污染,实现恒河的自我更新。
在莫迪的计划中,恒河将在2020年甘地诞辰纪念日前,完成全部清理工作。
但从事实来看,莫迪的任务显然完成的很不理想。
恒河流域只有1%得到了治理,其他流域依然是重污染区。
236个子计划只完成了63个,41处抽检区域仅有4处达标。
2018年7月20日,印度国家审计总署在考察恒河治理项目时发现,各项工程进度距离竣工均遥遥无期。
治理恒河,印度历届政府从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莫迪也不例外。
于是乎,便有了近日高温天气下,印度人纷纷涌入泥潭般的恒河中洗澡的场景。
这一幕不禁让人发问,恒河治理了将近半个世纪,可为什么就是不见成效呢?
恒河治理为何困难重重?
探究恒河的治理难题,还要从恒河的污染入手。
与世界上其他河流不同的是,恒河有一个特有的污染源——宗教习俗。
按照印度教的习惯,恒河沿岸的信徒每天都要到河中沐浴一次。
每天拂晓,天色尚未放亮,大小城市沿河的台阶上便会聚集大量人群,前来洗澡赎罪,并喝上几口恒河水。
圣河沦为印度人的大澡堂,自然会带来严重污染,虽然印度教徒不承认这一点。
到了印度教节日,沿岸还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庙会,规模大点的一次就有上百万群众参加,他们都要到恒河中洗浴一番。
每次庙会过后,恒河水污染指数就会猛翻几倍。
印度教徒们还有一个奇特的愿望,那就是死在横河边上。
遗体火化后,将骨灰洒入圣河中。
因此在印度各地常常能发现一些朝圣的老人,他们跋涉千里只为前往恒河边,让自己魂归圣河。
据说,这是“免罪升天”最快捷的办法。
恒河沿岸城市里,有不少火葬场。
早上死者被抬来,架上干柴烈火焚化。
到了第二天,不管尸体有没有被彻底烧成灰烬,都会被直接抛入水中。
如果是不满10岁的小孩,或是患上某些特殊疾病而死不能火化的人,整个尸体会被直接丢入河中。
因此要想治理恒河污染,首要举措就是逐步改变民众向河中抛放尸体和骨灰的习俗,但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印度目前人口超过14亿,其中8成以上是印度教徒。
信众们坚信恒河是最干净的,甚至一边泡在泥浆般的恒河中洗澡,一边也不愿承认恒河的污染。
如果政府强制推行恒河治理,不许民众去河里沐浴、禁止骨灰和尸体抛放,亿万信众势必不会同意。
在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任何政党和政府都无法公然禁止教众们在恒河中的宗教行为。
因此,印度历届政府都不敢下定决心,强制推行治理恒河之举,更多还是采用疏导劝阻的行为。
这种情况下,印度人根本意识不到恒河污染严重的问题,也就注定了政府的治理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即便取得成效,也会很快被没有环保意识的印度人再次破坏。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导致恒河治理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印度经济发展很好,年均增长率高达7%,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经济贡献,正是来自恒河沿岸的污染工厂。
如果对这些企业实施管控,印度经济将受到一定影响,这对于很大一部分民众还生活在穷苦中的印度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与治理恒河相比,解决底层人民的生存、加强文化和技术教育等问题,明显更加紧迫,也更容易让印度人接受。
莫迪治理恒河的计划之所以无法践行,就是因为各个项目的资金缺口从8%到99%不等。
预算中的2000亿卢比治理经费,最终只有不到25%真正用来治理污染。
在全国绝大多数民众反对、政府也拿不出钱的情况下,恒河治理自然遥遥无期。
结语
恒河污染,早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就成了困扰印度的老大难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印度投入了几千亿卢比,但仍然不见起效。
归根结底,是印度人的宗教习俗太过根深蒂固,导致恒河一直处于一边治理、一边污染的情况。
且后者的进度,要远比前者快得多。
时间一长,印度人心中的圣河,自然成了现在浑浊污秽的臭水沟。
参考资料
章江.印度:加大整治恒河污染力度[J].检察风云,2020,(06):50-51.
赵新宇.印度恒河治理难[J].招商周刊,2005,(13):44.
#图文夏日征集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