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1岁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62岁成为上将,立下了“三不原则”

分享至

在遥远的1955年,中华大地上洋溢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与骄傲。这一年,我军迎来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授衔仪式。这次授衔仪式不仅是对将士们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肯定,更是对新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由于授衔仪式是在1955年举行的,因此,这次被授予的军衔也被特别地称为“55式军衔”。这一军衔制度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荣誉感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国家对军队将士们的认可与尊重。

“55式军衔”自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我军走过了十年的光辉历程。然而,在1965年,出于种种考虑,我军决定取消这一军衔制度。自此,“55式军衔”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但它所承载的荣誉与记忆却永远铭刻在了每一位将士的心中。

在取消军衔制度的岁月里,我军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虽然没有了军衔的标识,但将士们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和保卫中。

直到1988年,我军再次迎来了新的军衔制度——新式军衔。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这一新军衔制度下的璀璨明星之一——上将李来柱。

李来柱,于1932年出生于山东莘县这片富饶而古老的土地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早早地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熏陶,立志要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4年,年仅12岁的李来柱便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的行列。他深知,只有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为这片土地和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在革命的初期,李来柱主要负责侦察任务。他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多次深入敌后,搜集情报,为我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持。他擅长观察和分析,总能从细微之处发现敌人的破绽,为我军争取到了许多关键的胜利。

在多次的侦察任务中,李来柱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战斗能力。他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还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获得了“童子侦察兵”的光荣称号,成为了部队中的佼佼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来柱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追随我党的脚步,投身于接下来更为激烈的解放战争。在这段充满硝烟与血火的岁月里,他如一颗顽强的火种,在革命的烈火中燃烧,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聊博战役中,李来柱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勇。在枪林弹雨中,他犹如一头下山猛虎,不惧任何危险,只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平汉战役中,他更是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完成了多次关键任务,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郑州战役中,李来柱率领部队突破敌人重重防线,为后续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淮海战役中,他更是身经百战,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场战役中,他不仅指挥有方,而且亲自上阵杀敌,先后六次负重伤,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持在战场上。

渡江战役中,李来柱率部奋勇前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江防,为后续部队铺平了道路。进军大西南的战役中,他更是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坚定的信念,带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这些战役中,李来柱不仅作战英勇,而且屡建奇功。他先后荣立大功3次、中小功绩10多余次,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次的付出和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李来柱就深深扎根于部队之中,他的忠诚与职责紧密相连,仿佛成为了他的灵魂。他始终保持着敬业的态度,无论是训练场上还是战场前沿,他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

他的卓越表现赢得了部队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七次,小功两次。这些荣誉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李来柱将军的学识与才华也备受认可。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过人的才能,还在文化战线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因此,他被授予了“一等学习模范”和“文化战线上的优秀指挥员”的光荣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为部队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的表彰。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李来柱将军先后被送到第六政治干部学校和石家庄第二高级步校等军事院校深造。

在那里,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培训,深入学习了各种军事战略和战术。这些学习经历不仅让他的军事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也为他日后的指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1978年起,李来柱的军事生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