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字的失传,苗族善于用歌声、刺绣等艺术形式来记叙历史和传说。十二路古歌中,有一首名为《仰阿莎》,长达万余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苗族最长的叙事歌,也被称为“最美之歌”,其主人公仰阿莎,被看做是苗族的美神。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是仰阿莎的故乡。每年农历六月六,剑河县都会举办仰阿莎文化节,开展一连四天的节日联欢,丰富娱乐生活,进行形象展示,打响文旅品牌。
佛山市与黔东南州在东西部协作中建立了深情厚谊,其中剑河县由顺德区对口帮扶。也正因如此,仰阿莎文化节情牵两地,受到佛山人民的格外关注。一方面,剑河仰阿莎文化节可以作为一个切口,了解在全国文旅“争夺战”重脱颖而出的贵州诸城,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另一方面,文化节对于剑河的整体展示,也凸显了东西部协作工作为当地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切实变化。
这两个角度都为仰阿莎的故事提供了新章节,让民族大歌唱成时代飞歌。
小城大能量,山水人文彰显别样风情
近两年,以黔东南州为代表的贵州诸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旅现象。村超、村BA等群众体育运动全面“出圈”,一改以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形象标签,让世界看到十万大山掩映的多彩文化。
剑河县仰阿莎文化节,就是一个代表性活动。利用本地的传统节庆,全面展示地域的文化特色。
鲜明的地域属性,是文旅破圈的一个关键要素。
剑河县规模并不大,人口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相较于佛山来说,是一个小镇的体量。但是,这里的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全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苗侗文化沉淀五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也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森林覆盖率达72.42%,加上清水江、巫密河、八卦河、仰阿莎湖等,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山水剑河”。
小城大能量,尽在山水人文之中。在这里,无论是浅度游、中度游还是深度游,都能找到获得感。
浅游剑河,可以收获最直观、强烈的欢乐体验。万人苗族水鼓舞展演,数万人泼水展开水龙狂欢,在县城的高点喝啤酒、听音乐,看一场乡村篮球赛,购买最乡土的地方特产,吃一顿贵州特色酸汤鱼,泡一泡能够和法国维稀温泉理化指标相媲美的温泉水,在清水江的碧波上乘船泛舟,沉醉于小城夜景和苗侗阿妹的歌声……文旅经济首先就是“快乐经济”,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表达形式,才是最有效的流量密码。
中游剑河,需要沉浸于这个区域的人文环境之中。带上中国国家地理《云贵高原专辑》,剑河就是接触苗侗文化,品味贵州高原风情的绝佳选择。这里的锡绣是世界唯一的金属绣,红绣技艺高超,绣满民族历史;12个苗族支系、侗族支系服饰纹样、样式各异;去侗乡转转,或许能赶上乡村的“集体婚礼”;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毛主席曾脱下毛衣送给受冻的苗族阿婆,红色文化根植于村寨之中……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正在逐渐成为新的旅游方式。
深游剑河,则适合拿出调研的精神,把这里当成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翻开苗侗传唱的民间话本,可以看到和中原历史视角不同的民族发展史,立场不同、互相印证,像苗绣一样密密麻麻、牵连互通。走进革东县的八郎村,寒武系第三统暨第五阶的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建立在此,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痕迹,几乎漫山遍野。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都能在剑河写出论文,这是许多学者和富有科研精神的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鲜明的地域属性之上,剑河仰阿莎文化节还有着鲜明的群众属性。
文化节有着从“六月六”传统节庆到官方办节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民歌主题群众聚会。借助仰阿莎这一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剑河县把娱乐活动办成文旅活动。“我们希望以仰阿莎文化节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要素,有效提升剑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擦亮剑河旅游名片,实现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文化赋能。”剑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易佑军说。
包括水龙狂欢、水鼓舞展演、民族文化游演、民歌赛、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啤酒音乐节、农特产品乡土集市、温泉嘉年华在内的活动安排,都是群众可以全程参与集体创作的大舞台。这种群众属性,也是近年来贵州出圈的文旅活动的共同特征。
数据显示,在仰阿莎文化节四天活动中,剑河县共接待游客13.75万人次,几乎相当于全县人口的一半;实现旅游收入1.39亿元。文旅活动切切实实推动了地方发展。
山海有深情,东西协作筑强民生底座
城市的运转体系中,文旅是最易被外界感知体会的领域。而在色彩斑斓、载歌载舞的表达之下,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的底座,起到了支撑作用。
近年来,黔东南地区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东西部协作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黔东南的“兄弟城市”,佛山元素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佛山人到剑河旅游,一般会乘坐贵广高铁。如果租车自驾,那么可以从黔南州的都匀东站出发,行车两个小时,便可以达到目的地。这趟行程全程路况良好,一条名为“佛山大道”的快速路,连接黔南、黔东南两州中心,是佛山与黔东南情谊的象征。
佛山大道两侧,可以看到很多佛山援助的项目,例如麻江县蓝莓交易中心,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原料交易中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信息大数据中心。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佛山市在黔东南州共投入财政援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34.7亿元,选派出74名党政干部和778名专业技术人才展开帮扶工作,两地共建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个工业园,帮助黔东南州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超26万人次。
剑河县与顺德区的交流对接,已经深入肌理。
据剑河工作组介绍,2021年以来,佛山市各级累计划拨帮扶资金2.51亿元,引导落地投产企业12家,完成医院结对帮扶5个、学校结对帮扶8个、村企(社会组织)结对帮扶80个、村村结对帮扶3个。2024年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6个村(社区)、45家企业和11家社会组织已与剑河县79个原深度贫困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成绩是帮扶效果最好的检验。
仰阿莎文化节前夕,剑河民族中学传来喜讯。全校共有896人参加高考,其中特控类上线343人,较上年度增加146人;上线率为38.4%,较上年度提升15.71%。本科以上上线771人,较上年度增加185人;上线率为86.05%,较上年度提升18.92%。从高考这个切口来看,剑河教育迎来了历史性突破。
剑河民族中学校长郭振华2022年离开顺德到剑河支教,他利用“充分调研、建章立制、更新理念”的“三部曲”,用心用情提升学校水平。教学方面,学校提出“务实课堂”,实施“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特长培养”“民族文化”四个方面的课程群,开发了《苗族水鼓舞》等20余门校本课程,成立了32个社团,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教研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与北京101中、顺德华侨中学、顺德容山中学对接,采取双研方式,展开集中备课,开设了物理、数学、生物等三门竞赛类课程,陈礼焱等3人荣获全国物理、数学、生物奥赛二等奖等,实现历史性突破。
医疗领域同样开展“组团式”帮扶。
与珠三角地区的县区不同,黔东南的县市医疗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人才断层现象突出。同时,居民的医疗保健理念有所欠缺,很多慢性病缺乏介入管理。2021年以来,顺德区与剑河县开展了八批次“组团式”帮扶,派驻13名驻点帮扶专家和23名柔性帮扶专家,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366万元。
剑河县人民医院的院长杨友,是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主任医师,有着丰富的帮扶经验,既是管理方面的人才,又是医疗领域的专家。他来到医院后,从制度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医院完善体系。例如在制度方面,院长行政查房的流程规范起来,2年解决了456个问题。
“医疗帮扶,重在精准和持续,要把专科真正搞起来,避免科室对单个人才的过度依赖。”杨友表示,剑河县人民医院瞄准内分泌科、心内科、产科、新生儿科、妇科等专科下功夫,全面提高医疗水平。目前,医院在全州四个重点帮扶县中,率先完成“危重儿童与新生儿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胸痛、卒中、创伤”五大中心创建,建成了黔东南州首个县级MMC。佛山“组团式”帮扶专家成功开展新项目、新技术101项,填补了该县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等众多领域的医疗技术空白。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佛山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剑河县委常委、副县长胡定南认为,教育、医疗是“最大的民生”,先发地区的技术、理念要有效传导,实现异地服务,让群众生活更踏实、更有希望。
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对话。在帮扶的基础之上,佛黔两地增添了互相学习、携手共进的协作空间。通过苗侗飞歌在湾区传唱、龙狮精神在苗岭传播,更多领域的民间交流、艺术交融、产业对接,可以乘势开展。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毛蕾 通讯员何锦锋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贡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