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稻花香,乡村美如画。武威,农业条件优越,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饶之地,去年,武威市实现一产增加值232.35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6元、同比增长8.6%,增速居全省第一。农业增加值连续10年稳居全省第一,武威农业发展的领先优势持续巩固。
凉州区邓马营湖万亩苜蓿基地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守牢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持续推进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和“8+N”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从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到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既是时代接续奋进的嘹亮“号角”,也是筑牢“三农”压舱石,托起农民幸福生活的历史选择、具体行动。
一
武威的底色是农业,面对水资源刚性约束和耕地资源趋紧的压力,武威市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规律,把准产业发展大势,立足“高原冷凉”“绿洲水土”“沙漠光热”特征,打破行政区域,提出着力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总体布局,大力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坚定不移把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全市“三大特色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8+N”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架势全面拉开,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发展格局。
同时,武威聚焦“土特产”大文章,全力打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攻坚战,推动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后出台奶业、食用菌、粮改饲和秸秆综合利用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财政、金融、税收、用地及科技创新、风险分担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撬动和引领社会投资,促进政策向产业集成,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积累和硬核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武威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瓜菜、肉类、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市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在240万亩、120万吨,用全省不到6%的粮播面积生产了10%的粮食产量。蔬菜产量达到313.9万吨、增长9.8%,设施瓜菜、食用菌、藜麦、茴香产量均居全省第1位。畜禽饲养量达3913.6万头只,同比增长8.4%,奶牛存栏从2021年起跃居全省第1位,达到11.1万头,肉羊、生猪存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1位。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久久为功,打造增收致富产业。
二
时代在变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曾经只要求吃得饱,后来要求吃得好,现在更要求吃得健康安全。这就需要从供给端发力,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采摘小番茄
武威市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现代农业,瞄准新质生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2家,组建农民合作社6915家,发展家庭农场8213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07家,实现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全覆盖。聚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和奶产业链,大力实施种养、加工、物流等延链补链重点项目,加快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市建成日光温室22.5万亩、养殖暖棚5389万平方米,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已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古浪县、民勤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已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黄羊等5个镇获批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突出质量兴农,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9.3%,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数量达到331个,7个企业商标入选2023年“甘味”精品品牌创建名单,46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品牌目录,民勤收成镇蜜瓜等4个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市牛、羊、猪、鸡良种化率均达到93%以上、日光温室优质种苗统供率达97%以上,工厂化优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居全省前列。历时15年培育出我国首个适应高寒牧区肉用细毛羊新品种“天华肉羊”。
三
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乡韵浓起来,一个个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村庄正渐次出现在武威大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
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武威市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分类分区打造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省级“和美乡村”5个、市级“和美乡村”30个。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科学布局乡村发展空间,优化村庄分类标准,扎实有序开展村庄规划编制,816个发展类村庄实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整合资金资源项目,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接续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7个、市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47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培育和谐乡风、文明家风、淳朴民风。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民勤县薛百镇上新村等5个村创建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探索旅游带动、园区牵引、土地托管、资产出租、村企联合等发展模式,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2.8亿元,村均收入26.4万元,所有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指导县区选择改厕模式,持续巩固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成果,天祝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
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凉州区河东镇下腰墩村,整合各类项目扶持资金、社会资本、村集体资金,建设下腰墩村日光温室产业园,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
“通过村党组织与河东镇日光温室园区达成共识,由园区聚资源、找项目,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共建集体经济产业园,形成发展产业的合力。”凉州区河东镇党委组织委员石磊说。去年以来,河东镇探索“产业带动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模式,建设河东镇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从“各自为阵”向“联合作战”转变,形成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同频共振、发展互促的良好局面,实现群众在家乡发展有产业,增收有门路。
这是武威市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威市坚持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发展途径,创新经营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
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任务,紧扣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关键目标,着力推动政策扶持保障、经营权依法流转保障、管理服务体系保障“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强管理、促服务,全力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主导产业有序流转,深层次激发土地流转在“深化农村改革,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新活力。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法规的宣传、解读,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加大典型引导示范,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自愿流转、依法流转、有序流转。紧紧围绕“8+N”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功能,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来源:武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