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年轻人,选择在人生“十字路口”坚定奔赴基层,他们怀揣梦想,挥洒汗水,用青春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他们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连日来,记者走近这些基层的青春力量,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激情。
艾亚萍
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
6月25日,在兰州市城关区盐场路街道穆柯寨社区,一边是精彩的街道篮球联赛,一边是社企共建的义诊活动。艾亚萍一大早就忙活起来,和其他社工一起准备这些活动。25岁的艾亚萍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便入职了兰州小草爱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我是我们班唯一一个留在兰州干社工的。”艾亚萍告诉记者,班里总共29个人,大多数都有了其他选择。“我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才选择了这条路。”如今,在工作之余,艾亚萍还在认真备考社工中级证书。
对艾亚萍来说,社工专业并不是她高考填报志愿时的第一选择。“进入大学,学习了社工专业后,我开始慢慢喜欢上了它。”在艾亚萍眼里,社工的课程非常有意思,有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也有社区工作、专业伦理、社工实务等专业课程。“上课时,老师会用大量实例来帮助我们,了解社工工作的复杂以及一些具体的应对方法。”
提供心理咨询、链接政策、入户慰问、社工培训……当社工的每一天,艾亚萍都被无数事务填满。“入职前,我一直觉得社区工作就是‘居委会大妈’干的活。”真正进社区了,她发现,这里的门道可不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治理看似琐碎微小,却是对综合能力的重要考验。“感觉每天都很忙,我的生活也变得很充实。”
最近,艾亚萍忙于为高新街道社区的一位孤独老人开展个案服务。老人独自一人在家。艾亚萍了解具体情况后,主动开展入户慰问服务,详细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和实际困难,并做好记录。“我发现老人就是太孤独了。每次他叫我过去,也不让我干什么活儿,就是坐着陪他聊天。”在一次次的个案服务和社区活动中,艾亚萍发现自己被很多人需要。“老人们很喜欢我们组织的社区活动,孩子们也很喜欢和我们一起玩儿。每次活动结束,他们总是夸我们,说下次要带更多人来参加活动。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的工作是被认可的。”
但是,让艾亚萍和同事苦恼的是,大多数人都以为“社工”是指社区工作者。“我们是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艾亚萍介绍,社会工作者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和教育养成,具备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我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工工作,这样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我们,而我们也可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以‘个案+小组’的社会工作方式,为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专业社会服务。”艾亚萍说,社工说不累是骗人的,但居民的一声声感谢,让自己的工作有了动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梦圆 见习记者 颜维俊 文/图
汉思彤
返乡创业开拓致富“鹿”
7月11日一早,榆中县龙泉乡水泉湾村的鹿场里,传出了阵阵鹿鸣声,鹿场的主人汉思彤抚摸着圈舍里的梅花鹿,“鹿叫的声音好听吧,它可是我们致富的根,以后我们的鹿产品要卖得更多、更远,带动更多的养鹿人走上致富路。”汉思彤说。梅花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宁静、祥瑞的化身,而在汉思彤的眼里,美丽的梅花鹿,不仅看着养眼,而且还是增收致富的宝贝。
今年30岁的汉思彤是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了几年便回到家乡创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家乡有个养鹿的创业项目。和家人商量后,我决定辞掉工作,投入到这个项目中来,建鹿场,养梅花鹿。”汉思彤说,做出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是想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去年10月,汉思彤的鹿场迎来了第一批梅花鹿。“梅花鹿繁育基地占地面积30.9亩,自然条件好,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目前,我们已经养殖梅花鹿200多只。” 汉思彤告诉记者,养殖梅花鹿的收入主要靠割锯鹿茸和繁殖产崽,公梅花鹿头上的那对“角”就是鹿茸,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精髓、强筋骨等作用,一般长到1岁后就可以割锯。壮年期的公鹿,体重可达150公斤以上,一年可以割两次鹿茸,鹿茸基础产量6至10斤,一般每斤售价在1200元左右。母鹿可用于繁育,一般从出生后16个月年龄以后即可配种繁育,每年可以产崽一次。
今年是鹿场营收的第一年,汉思彤也迎来了开门红。“第一季度售卖鹿产品约30万元,鹿崽回收约15万元。这些数据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一定会把鹿场办好,养好梅花鹿,做好鹿产品,为家乡作贡献。”汉思彤说,建场至今,通过鹿场建设、梅花鹿饲养等带动龙泉乡村民就业15人,还向龙泉乡村民收购钢筋、煤炭、玉米、豆粕等建场和饲料用品,进一步帮助村民增收。
未来,汉思彤还想“盘活”更多致富“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养殖场设施,发展规模化养殖,开发更多鹿产品,拓展产业链条。同时,发挥梅花鹿的观赏价值,促进梅花鹿养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将梅花鹿养殖打造成为‘生态名片’。” 汉思彤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梦圆 见习记者 颜维俊 文/图
于潇杰
从“一个人明白”到“一群人明白”
今年34岁的于潇杰是西固法院一名员额法官,他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专业,2018年拿到硕士学位。因为一心想回家乡发展,他坚定选择了兰州市西固区法院。在和记者聊梦想时,于潇杰笑着说:“事实上,我的梦想只实现了一部分,虽如愿当上法官,可是入职这5年来,我没敲过法槌,没审理过一起案件。可能因为我文笔好,又有过硬的法律知识,单位让我负责法治宣传工作,这工作一干就是5年。”随着经验的积累,于潇杰总能在千千万万的审判案例中选择出与民生关系最贴近的案件,再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让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文书在他的笔下变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我认为法律不应该是刻板的,它应是鲜活的。当人们愿意读故事的时候,我说法、析法、释法、普法的目的才能达到。”于潇杰说。
于潇杰说在他的工作中,总能耳闻目睹许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优秀法官的先进事迹。他们有的战斗在与被申请执行人斗智斗勇的第一线;有的在办理大案要案时,几乎放弃所有的节假日和夜晚休息时间;有的在处理民事案件时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与当事人沟通交流……但毫无例外,这些法官面对的都只是“一个人”。于潇杰强烈地感受到,司法审判是国家治理的一个环节,司法的神秘感在基层还很浓厚,法律、法院、法官与社会之间还有一堵无形的墙没有消除,让群众了解法律、支持法院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消除那堵墙的意义不亚于审判案件。必须有人主动跨前一步,让更多人了解法律。
于潇杰做了这个跨出一步的人,他主动且全面了解法院各个庭室的工作情况,第一时间选取与民生相关的、有法律知识点的案例。“宣传工作有着不一样的视角,我除了关注案件事实,也非常关注纠纷发生背景,思考案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可能涉及的公序良俗,更加注重法、理、情的融合和对社会的指引效果,再以宣传的方式将法律告诉给更多人。”于潇杰说。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司法公开的主阵地。于潇杰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一篇篇严谨的法律文书“翻译”成群众听得懂、喜欢听、传得开、传得远、能引发思考、产生共鸣的法治故事,整理成《以案释法》系列稿件,上传到网上,让冰冷的法律有了温度。于潇杰的普法公众号,365天不断更,每天至少有一篇原创案例普法,截至目前,已拟文数千篇,形成三百余万字综合文稿。而他写的这些原创普法文章在各大平台的采用率达99%。
“说实话,我现在的工作内容与我的法学专业不是很相符,我也想象过自己穿着法袍在法庭上敲响法槌的画面,但每每院内各项工作因为我们的努力顺利进行,看到这些年自己撰写的稿件不断被各大媒体采用,许多典型案例也通过自己的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的心里就会有收获的喜悦。现在我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院声音,弘扬法治精神,这将是我人生一段丰富阅历和一笔宝贵财富。”于潇杰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沛洁 文/图
何欣桐
驻村工作经历让自己更加成熟
一大早,七里河区驻村干部何欣桐就开着她的代步车,从位于焦家湾的兰州市人才公寓出发,前往位于七里河区黄峪镇的宋家沟。
1997年出生的何欣桐,今年27岁,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通过考试成为七里河区商务局的一名干部。何欣桐是个新疆姑娘,从大学求学开始,她就远离家乡在外打拼,她说这段经历锻炼了她独立的品性。目前,何欣桐在宋家沟驻村,驻村的工作经历让她在性格上、工作上都变得更加成熟。
何欣桐赶到宋家沟村委会,立刻和同事们开始了当天的工作:向村里的党员们发放学习资料。何欣桐趁着这个机会,跟村民们聊了起来:了解大家的情况、有什么需要“村两委”帮助解决的问题,仔细又认真。“我对小何的第一印象是‘腼腆’,在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她是个踏实努力的孩子。”村民苏兰花笑着告诉记者。苏兰花是一名党员,经常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和会议,何欣桐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发完学习资料,何欣桐又和村民们前往花椒地里查看花椒长势,了解、学习农业知识。“我的专业不是农业,所以很多东西需要从头开始学。”何欣桐说。
第一次去宋家沟“村两委”时,何欣桐很局促,但村委会的女同事们不仅热情地接待了她,还请她吃香脆的烤土豆,那种滋味何欣桐至今难忘。“和大家坐在一起吃着烤土豆聊着家常,让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与热情。”何欣桐说,这种热情让她渐渐放下了局促不安之心,开始了解并融入这个大家庭中。
刚开始的时候,何欣桐对自己的工作也没啥头绪,但随着对宋家沟村的了解逐步深入,何欣桐开始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任务,积极投入到新工作中去。“刚开始肯定要克服不熟悉当地情况的问题,这就需要你多走、多看、多问。”何欣桐不仅积极请教村委会的同事们,还从一项项具体工作入手,逐步熟悉相关工作流程,并以此更深入地了解村情村貌。
在驻村工作中,何欣桐感触最深的不是基层工作的辛苦和琐碎,而是村民的淳朴善良。何欣桐参加了“村两委”连续两年的端午节慰问活动,每次去都会遇到村民热情的接待,村民们朴实的话语、真诚的感谢不仅让何欣桐感到温暖,也让她认识到了驻村工作的意义。今年1月19日,何欣桐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因为2023年度工作积极,表现突出,她被宋家沟村党支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说村支部的认可是她最好的新年礼物。
“我希望真正为村民做一些实事。”何欣桐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亮 文/图
来源:兰州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