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新进展:中国科学家发现新生物标志物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上发表研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新型生物标志物YWHAG。该标志物在识别生物学定义的AD和临床诊断的AD痴呆时准确度分别高达96.9%和85.7%。研究纳入707名参与者,从6361个蛋白质中筛选出对AD诊断最重要的标志物。YWHAG不仅在诊断效能上表现卓越,在预测AD临床进展方面也表现良好。研究团队表示,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AD诊断标志物的局限性,显著提高了诊断准确度。
四川新发现31个HLA等位基因获世卫组织确认命名
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HLA组织配型实验室新发现了31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已获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并命名。这些新发现丰富了人类基因库,有助于在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寻找更匹配的供体,提高移植成功率。HLA与人类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在多个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发现为积累中国特别是四川人群的基因数据提供了支持,也为后续配型结果更加准确奠定了基础。
日本开发出适用于治疗部分类型胰腺癌的硼中子俘获疗法新硼剂
据新华社6月30日报道,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用于硼中子俘获疗法的新硼剂。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新硼剂"葡萄糖-BSH",实验证实CA19-9数值高的胰腺癌细胞对其吸收量较多。动物实验确认了使用新硼剂的硼中子俘获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硼中子俘获治疗能在小范围内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不损害周围正常组织,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福建医科大学李平团队揭示胃癌治疗新策略和潜在靶点
福建医科大学李平教授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Disease》发表研究论文,探究ONECUT2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NFκB途径上调ONECUT2的转录活性,ONECUT2增加了胃癌细胞的干细胞特性。ONECUT2抑制PPP2R4的转录,导致PP2A活性降低,增加AKT/β-catenin的磷酸化,促进β-catenin向细胞核转位,启动干细胞相关基因转录。这些发现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潜在靶点。
研究称生物"最近共同祖先"来自42亿年前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期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发表论文,称所有生物的"最近共同祖先"是一种生活在42亿年前的微生物,比此前研究认为的时间又早了数亿年。研究团队通过追踪350种细菌和350种古细菌中的基因,推断出"最近共同祖先"可能拥有的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微生物以二氧化碳和氢为食,可能生活在地表水中,但也可能在深海火山喷发口周围繁衍生息。
登Science,药物亲和力增37倍,AI对蛋白、抗体复合物无监督优化
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新方法,可以更快、更准确地预测导致更好抗体药物的分子变化。该方法将蛋白质骨架的3D结构与基于氨基酸序列的大型语言模型相结合,能够在几分钟内找到罕见且理想的突变。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方法,对治疗SARS-CoV-2感染的两种临床抗体进行了优化,使其对某些病毒变体的中和作用提高了25倍,亲和力提高了37倍。这一工具将有助于快速应对新出现或正在发展的疾病,并降低制造更有效药物的门槛。
Nature Commun丨张勇与阮珏团队合作开发低DNA用量、无扩增的PacBio建库技术LILAP
近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勇研究组与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阮珏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种新的PacBio建库技术LILAP。该技术具有低DNA用量、无需扩增、低成本等特点,可用于小型生物基因组测序。研究团队利用LILAP实现了两个单只雄性黑腹果蝇的全基因组测序和高质量组装,同时获得了内共生菌Wolbachia完整基因组。该技术将PacBio测序DNA投入量降低至100 ng,为小型生物及其内共生体基因组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郭伟剑团队发现结肠癌预后生物标记物和治疗新靶点
复旦大学郭伟剑团队7月13日在《Cell Death&Disease》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泛素结构域包含蛋白1(UBTD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UBTD1在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较差生存率相关。UBTD1通过稳定c-Myc蛋白上调糖酵解,促进结直肠癌进展。机制上,UBTD1结合E3连接酶β-TrCP延长c-Myc半衰期,上调糖酵解限速酶HK2表达。该研究提示UBTD1可能作为结直肠癌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欧盟资助研发DNA硬盘项目,目标三年内建成微型数据存档工厂
立陶宛公司Genomika与考纳斯理工大学等合作伙伴正在推进DINAMIC项目,旨在三年内研制以DNA为存储介质的新型数据存储器。该项目获得欧盟委员会创新委员会先锋计划资助。项目目标是利用DNA的四个碱基替代现有的0和1存储方式,以解决全球数据存储难题。DNA存储可能首先应用于医疗领域,有望帮助企业降低功耗和冷却需求,减少碳排放。然而,三年的研发时间仅为预估,项目推进可能遇到意外障碍。
刘如谦团队优化先导编辑器,提高囊性纤维化常见突变修复效率
7月10日,Broad研究所刘如谦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论文,报告了一种优化的先导编辑方法。该方法将囊性纤维化患者原代气道上皮细胞中CFTR F508del突变的修复效率提高至58%,并显著降低了脱靶编辑。研究团队通过应用六项最新优化策略,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模型中实现了高效率修正,在患者原代细胞中达到25%的修正效率。这项研究为囊性纤维化的持久、一次性治疗提供了可行性支持,也为设计难编辑治疗靶点的先导编辑策略提供了路线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