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爆发于1946年的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涅槃重生。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军队用三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劣势转为优势,进而取得了胜利。
从此之后,中国人血液中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基因全面觉醒,通过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发展,最终让中华民族完成了复兴。
不过,一些人看到了如今台湾取得的一些成就,突然就提出了一种设想:
如果解放战争最终是国民党获胜,那么如今的中国会是什么模样呢?会不会同样创造台湾在经济上和科技上的传奇呢?
这个命题看似有些不讲道理,但其实范围却很大。其中隐含着一个疑问,就是当年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以及台湾为何能创造经济奇迹。
下面我们先从经济入手,谈一谈这两方面的问题。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后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的价值,已经等同于废纸,甚至还不如废纸。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国民党的经济崩溃。而他们的经济之所以会崩溃,有着非常错综复杂的原因。
如今,学界尚未能完全将其讨论清楚。不过总结起来,仍然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土地问题悬而未决。自古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根基深植于农业之中,而农业的核心难题无疑是土地。
政府与政党的存亡,与土地政策是否合理密切相关。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从1927到1937年,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屡屡失策,这就导致了其政权根基的脆弱与倾覆的必然。
国民党起源于同盟会,而同盟会当年的土地政策,也和我们共产党一样,讲究“耕者有其田”。
孙中山对土地问题十分关注,但受限于自身的实力和行政水平,他始终未能妥善解决农民的土地之困。
蒋介石亦是如此,虽然重视土地问题,但同样未能为农民的土地疾苦找到解药。即使到了民国,民间的土地兼并仍然严重,仍然是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情况,是因为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因为在其草创阶段,这些阶级的人是出了钱、出了力的,对他们的利益,国民党不可能不予以考虑。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无法实施彻底的土地改革,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需求。也因此,他们不会得到占全国大部分人口比重的农民的支持。
如果国民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么这种土地兼并的情况不会发生改变。大部分的农民,仍然会面对无田可种、终生贫穷的命运。
牢固的阶级枷锁,会将其彻底锁住,难有翻身之日。而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国家的腾飞将无从谈起。
而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成了毛主席著作的忠实读者。从毛主席的思想中,他得到了启示,在台湾成功实行了土改。
但是,他的这种改革,是用手里的大量资金来换取的,只是将大地主变成了企业的股东。这种方式,对于台湾那一点点数量的地主是可以的。
但是在中国大陆,地主有千千万,蒋介石根本补贴不来。所以中国想要实施土地改革,夯实自己的经济基础,只有共产党可以做到。
国民党经济崩溃的第二个原因,是对经济的掠夺性收割。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的“接收”变成了“劫收”,不仅对敌伪的产业造成了巨大破坏,也同时对民族工业造成致命打击。
先进技术设备损毁严重,生产能力受到空前破坏。就是在战争中未损的机器,也会因为无人维护,最后在风吹雨打中锈坏。
当时的民族工业,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大后方工业体系至1946年秋,已有80%瓦解。
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等地,倒闭的民族工厂比比皆是。民国政府为聚敛财富,逼着工厂主以低于实际价值的比率兑换法币。
这实际上,是对民间资本的变相掠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旧中国工业化的缓慢,以及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工业化虽有发展,但步伐缓慢,未能成为社会进程的主导力量。
官僚资本自30年代中期形成,在抗战时期借机大发国难财,战后又大发胜利财。
官僚资本利用特权和金融控制进行投机,加强对工商业和农业的控制,导致工农业破坏与商业混乱,国民经济走向衰败。
而美国的经济侵略,也对中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了重大打击,进一步加剧了独立工业化运动的滞后。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其经济确实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得了腾飞,同时还成了高科技产业的重要一环。但是,台湾的经济和工业,其实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美国为了扶持台湾省政府,曾经将工业加工的产业链迁移到了那里。虽然台湾确实因为加工业,迅速地发展了起来,但是这实际上是美国在“赏饭吃”。
后来,美国将产业转移出台湾,台湾的经济立刻就陷入了停滞。
而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其实也是美国给予的加工业的一环。对于美国的要求,那些高科技公司只能说同意,不能说不行,哪怕明知听了美国人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