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恢复自由后到香港买了一本书,视若珍宝,每天晚上都要读一读

分享至

斯大林曾经在记事本上写下过一句话:以60万战胜80万精兵,奇迹,真的是奇迹。

而这场被斯大林誉为“奇迹”的战役,也彻底让蒋介石输掉了统治的本钱,很多他早年培养起来的高级将领纷纷鸟兽作散,投降的投降、起义的起义、还有些当上了“光杆司令”,呆呆地站在原地,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要往哪里走。

而在我军抓获的国民党高级别战俘中,有一位名叫黄维的司令官,他在恢复自由身之后,到香港专门买了一本书,视若珍宝,每天晚上都要读一读。

那本书,关系着自己的过去

1975年,沈阳的12次特快列车到达了北京站,黄维下了车,看着阔别已久的北京城,一股悲伤的情绪瞬间蔓延开来。

跟他一起抵达的,是最后一批战犯,人数高达293名,这样算来,他们已经改造了二十多年了。

此时的黄维已经失去了当年司令员的精气神,唯有从他的气质上感受到此人的与众不同,毕竟,他已经71岁了。

他在最后这批战犯中排行第一,由于重新恢复自由,他代表这二百多名国民党战犯给毛主席写下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经由叶帅送到了毛主席手上。

胡宗南这种粗犷的将领不同,黄维无论是顺境或逆境都带着一种典型的儒雅气息,不少人都感觉到他身上有一股“书呆子气”,现实中的黄维确实是这样,他爱好读书,有时也会“墨守成规”。

胡宗南

早在黄埔时期,黄维便追随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他也固执地认为,想要救中国,除了孙先生的“三民主义”,世间再无其他主义,在蒋介石当权后,那种“君臣之道”又正好契合了黄维的内心,所以他的忠诚也最终打动了蒋介石。

在恢复自由后,他依旧“固执”,据他儿子黄理回忆,黄维在香港买了一本《陈诚传》,几乎每天半夜都会靠在摇椅上阅读一番,里面还有一些提到了他本人的内容。

通过观察父亲读书时的表情,黄理在了解了当年那些历史后,也明白了父亲为何要将这本书视为掌上珍宝。

因为,这关乎着他的前半生,也关乎着他最初的信仰。

“火速来沪,有要事相商。”

这封急电来自陈诚,黄维此时也是陈诚系统的骨干人物。

国民党当时的元老,几乎都是从黄埔军校中走出来的,黄维又是第一期毕业,很长时间里,他一直在陈诚的所属部队下担任军官,一路走来,深得陈诚信任。

那会,陈诚刚做完胃切除手术,身体十分虚弱,黄维就这么在病榻前见到了陈诚。

陈诚看到黄维来了,强忍着疼痛,对黄维说:“有重要任务交给你,希望你接受。”

陈诚

原来,国民党国防部刚刚在南京召开了军事会议,研究重点防御方案,他们要将现有部队调整编配,组成若大兵团,这样进攻的时候火力交互,防御的时候解放军也拿他们没有什么好办法。

在这项策略提出后,蒋介石首先问的就是人选问题,而陈诚也向蒋介石推荐了黄维。

随后的故事,就非常明晰了。

临危受难的黄维并没有完成重任,淮海战场前线解放大军云集在此地,黄百韬纵使有12万人马,也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徐州已经告急。

黄百韬

国防部赶紧给黄维去了电话,要求他驰援徐州。

不过,当部队刚刚挣扎着来到蒙城的时候,他便看到了到处都是解放军的传单,其中最醒目的四个大字写着:活捉黄维。

黄维根据实际情况,也做了不少事先部署,不过蒋介石不断电话催促,不让他们在路上停留,直接赶去接应黄百韬。

黄维的全部人马只好昼夜兼程,最终落入解放军的口袋阵中。

当包围圈日益缩小,解放军不断逼近黄维阵地,对于黄维来说,挣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雄兵12万,鸟兽作散。

黄维输了,可他总是嘴硬不认输,历史也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成王败寇。

他也始终觉得,个人的得失无所谓,可他没能够完成陈诚将军的重托,这是一生的遗憾,他追随陈诚多年,始终将其视为自己的恩人。

同样的,他也把蒋介石视为自己的另一位恩人。

早在黄埔时期,蒋介石就非常器重黄维,也单独找他谈了好几次话,后来更是将黄维送到国外上学,让他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知识,也就是在这二人的栽培下,黄维才最终成长起来。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蒋介石也非常善于抓住人的心理,他知道黄维的性格,所以稍有恩赐,黄维便会舍身卖命,蒋介石需要的就是这种人。

可陈诚对他,确实不薄。

本该是“大展身手”的战场,却让黄维输得什么都不剩下了,连自己都搭进去了,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胡琏跑掉了。

本人进了战犯管理所以后,那会,他可是战犯管理所中的顽固分子,死活不愿意承认自己做了错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