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的第3个周日是全国助残日。5月18日,在全国助残日到来前,新京报小记者们走上街头,深入社区,采访了北京市民对于如何构建无障碍社会环境的看法与建议。
新京报小记者街头采访现场。乔嘉汛 摄
小记者们先来到了东城区幸福大街附近的一处商业区。在这里,他们采访了几位商家和市民。商家表示,他们非常支持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因为这不仅是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也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将店铺改造成更加适合残障人士消费的场所。
市民韩先生表示,希望在乡村多建一些助残设施,帮助偏远地区的残疾人。此外,对于如何构建无障碍社会环境,韩先生还提出了四个建议,“一是把助残列为公益活动的重要内容;二是对助残设施进行集中规划;三是做好助残设施普及情况调研,在助残设施不够的地方多建一些;四是要形成倡导助残的习惯,让助残行为能持续发展。”
小记者们又走访了幸福大街附近的社区,采访居民们对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看法。受访的居民们普遍认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社区以及每个市民的参与。社区居民李先生表示:“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不仅方便了残疾人,也让我们这些老年人受益良多。社会应该更加关注残疾人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社区视障居民杨先生表示,他在出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行车、电瓶车等停在盲道上,造成行走不便,希望能对自行车、电瓶车占用盲道现象加以整治。
在采访过程中,小记者们还特意观察了北京市的无障碍设施现状。小记者们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都配备了无障碍设施。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一些老旧小区的无障碍设施不完善、部分公交车的无障碍设施使用不便等。“上公交车时残疾人很不方便,但我们还没有特别多的便于残疾人上公交车的工具。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为他们让道,或在上公交车时给他们搭把手。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我也发现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没有让残疾人可以直接上去的直梯,这对于残疾人来说很不方便。”小记者王诺依说。
小记者们在采访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有些市民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对此,小记者们耐心地进行解释和沟通,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残疾人士的需求和困境。
采访结束后,小记者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通过这次采访,小记者们不仅锻炼了采访实践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社会各界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小记者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对于残障人士的重要性,无障碍设施不仅是残疾人士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小记者们表示,将把这次采访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和家人,呼吁大家共同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事业,为残障人士创造一个更加友好、便捷的生活环境。
新京报小记者
何昕恬(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左家庄分校)
白梓辰(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左家庄分校)
王诺依(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太阳星城校区)
周熙越(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太阳星城校区)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