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开国大将,个个都有绝活。黄克诚大将同样如此,不过大众熟知的是他富有战略眼光,敢越级向中央提建议,等等。
其实黄大将还有一个隐蔽性比较强的绝活,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只有结合着1955年大授衔才能看得出来。
1955年授衔,共有55位上将,57年补授王建安、李聚奎两位为上将。黄克诚大将直接领导过并培养过的上将,计有刘震上将、洪学智上将、韩先楚上将三位。试问,除了粟裕大将之外,还有哪位大将级别的人物,能有这样彪悍的成绩?
一、盖不住的本事
黄克诚这个绝活是什么?我们不卖关子:培养人才。说起来似乎平平无奇,只有随着时间推移,才能看出其强大之处。
这个绝活挺挑地方,高度依赖于黄克诚所处的位置,只有他当上一把手才能体现得出来。
所以我们看红军时期的黄克诚,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稳稳地隐身于彭总的光环之下。
无论行军打仗,还是拉队伍、用人才,都轮不到黄克诚说话。其实还不止轮不到说话,黄克诚是个理性的人,既敢于拼死血战,也锐于理性分析情况,在红军早期大家普遍比较鲁莽、普遍喜欢打冲动仗的形势下,经常积极建言不要硬拼,遭到一些头脑发热的上级的质疑,黄克诚多次被批评消极作战,长征中一度被降职为营政委(红军早期,营一度也设政委,长征结束后整编,才改为营教导员)。
有意思的是,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甘南进行整编时,组织上给黄克诚安排了一个令他出乎意料的职务:红三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军事裁判所所长。负责审理政治路线上有问题的干部。
这个人事安排,反映了一些规律,也一定程度上诱发了黄克诚在识人用人、培养人才方面的过人之能。
反映了什么规律?长征极其危险,时刻面临生存危机,因此每一个岗位上安排的干部,都必须最符合岗位所需,军事主官必须能征善战,政治主官必须善于团结凝聚军心士气,以此类推,哪个干部都不能浪费。组织在任命干部之时,基本都是从干部自身特点出发,基于群众对某位干部的共同认知。
大家对黄克诚的共同认知,就是头脑清醒,善于分辨是非,能准确地观察人、观察事。
这个宝贵的特质,是后来黄克诚能一直稳坐一方、担当某一时某一地某一部队一号人物根本优势。
没过多久,黄克诚就大幅跨越,担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同时兼红一方面军同职)。
组织部长意味着什么,就不用多说了吧。
当然有些懂行的朋友可能会意识到,军队的组织部长和地方党委组织部长并不一样,只管党的建设,不管干部任免。多说一句,党建工作是管大局、看全局的,视野广度、思维高度都要求更高。
这一职务,是对黄克诚能力特质的最大认可。在组织部长位置上没做多久,在形势影响和天分使然之下,黄克诚就得到了主政一方的机会,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八年的传奇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