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杜文焕,出身于榆林武将世家,十三岁承袭荫封,历延绥游击将军,后擢延绥总兵官,加升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是晚明声名赫奕的军事将领。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位武将还是个博通经史诸子、擅长诗词歌赋的文坛名人。
那么,这位文武双全的“白彪将军”到底是怎样的一号人物呢?
将门之后颇具豪情
杜文焕是榆林将门之后。杜氏一族于明初从江苏昆山迁至陕西榆林卫,在此定居,后发展为名门望族。榆林卫具有扼襟控咽的作用,其设置依托险要的地势,抵御蒙古的入侵,是北方边防的重镇。
杜文焕的六世祖杜官兴带两子杜观如和杜观宝,从江苏昆山迁至延安。杜观宝有一子名为杜公器,因杜官兴长子杜观如无子嗣,故将杜公器过继给杜观如。杜氏家族初始为儒,后投笔从戎以战功荫及子孙。
杜文焕的高祖杜公器,由杜观如教导,成为增广生员后投笔从戎奔赴宁塞。其曾祖为杜璟,从戎建立军功,被封为骑尉公,是“武功所由始”。
杜璟有四子,其中杜汉为长子。《延绥镇志》卷五记载杜汉字本清,号平湖。祖籍为苏州昆山人,先祖以军籍迁至延安,后入宁塞。杜汉作战勇猛,累官至百户,后因儿子杜桐,赠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
百户侯杜汉有两子,杜桐与杜松。其中杜桐是杜文焕的父亲,杜松是杜文焕的叔父。杜桐与杜松都是明朝著名的武将。
杜文焕在《蒞延镇呈家大人》一诗中说道:“家风三授钺(家父叔及余凡三人),君命四登坛(家父两镇延,家叔父及余各一)。”
鼎盛的杜氏家族
杜氏家族到了杜桐这一世,家族愈加兴旺且深受朝廷的器重。杜桐在万历初“由世荫累官清水营守备”,后因军功显赫,特进为荣禄大夫、右都督。
万历三十年后,朝廷与蒙古议和,并与蒙古恢复了朝贡户市的政策,在此之后杜桐便离职归家。杜桐的弟弟杜松亦是战功赫赫的名将,据《明史》记载杜松有勇有谋,骁勇善战,其以舍人的身份参军,累功授为宁夏守备。
万历三十三年(1605),提拔为署都督佥事,镇守延绥。第二年,套寇来犯,杜松连战皆捷并大破敌军,后因功改镇蓟州。万历四十七年(1619),杜松阵亡于萨尔浒战役。后追赠少保、左都督,荫其后代为千户,并为之立祠以便祭祀。
至此可知,杜文焕的六世祖为杜官兴,五世祖为杜观如,高祖为杜公器,曾祖为杜璟,祖父为杜汉,父亲为杜桐,叔父为杜松,皆为勇武之人。
杜文焕的两个儿子名为杜弘域与杜弘壃。“弘”为扩大,光大之意,“域”与“壃”组合起来就是“疆域”一词。“弘域”与“弘壃”这两个名字体现了杜文焕靖国保民,守卫边疆的决心与忠君爱国的赤胆忠心。杜文焕的两个儿子、三个侄子官职都“俱皆一品”,可见后辈亦身居高位,深受帝王重用。
“三世四开元帅府,一门十督三方居。世禄绵延侔采地,第宅辉煌恩赐殊”,杜氏一族的辉煌从杜文焕的诗句中可见一斑。
杜氏一族在榆林生息数代,到了杜桐、杜松这一代,杜氏一族已经成为了当地声名赫奕的武将世家。
杜氏将门中,出了5位总兵,4人获赠左、右都督,其中杜桐、杜文焕、杜弘域获赠为右都督,杜松获赠左都督。杜文焕继承家业,延续了家族尊荣,让杜氏成为了“荣及五代”“文武十荫”的家族。
杜文焕自幼秉承家学,天赋异禀,拥有武学天分。其自言:“五龄啖李知让巨于尊人;七岁弄雏能推美于厥弟;九龄出就外传受学,闻人日课千言,不遗一字。因睹战图,便好兵事。潜引同学小儿,刻木为枪,缬羽为帜,嬉戏勒兵,井井合法。通人见而奇之,自是遂置诗书于高阁,惟以骑射为能事。”
白彪将军
由于武官荫子可以直接承袭官职,所荫品秩比文官高。故杜文焕十三岁便承指挥使(正三品),后十六岁从戎,精通《六韬》《孙子兵法》与《左氏春秋》,十九岁专城,三十岁登坛。历任延绥游击将军、累进参将、副总兵,万历四十三年(1615)擢署都督佥事、宁夏总兵官,天启七年(1627)进右都督。
杜文焕崇拜西晋名将杜预(222-284),杜预不仅在军事战略、政治经济上有才能,在学术上更以注疏《左传》而留名。杜文焕因崇拜杜预等文武兼备之人,故而熟读兵法,临机制胜,屡建战功。且因出征时,喜欢穿白兽锦铠,跨大宛白骥,勇冠三军,勇猛如虎,故有“白彪将军”之称。
杜文焕一生多次东征西战,虽然在仕宦生涯中也有不少隐退居家的时光,但他只是暂时性的休息。
其戎马生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这一阶段的杜文焕春风得意,仕途顺利,青云直上。万历二十四年(1596),杜文焕步入军营,开启了他从戎的一生;万历三十八年(1610)杜文焕由延绥镇游击升为宁参将。
万历四十年(1612)加副总兵后任中协榆林副总兵;万历四十一年(1613)杜文焕被擢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万历四十三年(1615)杜文焕镇守宁夏,奉制敕挂征西将军印,后擢署都督佥事、宁夏总兵官;万历四十四年(1616)杜文焕改宁夏总兵为延绥总兵升大同副总兵;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十九岁的杜文焕因病退职。
第二个阶段为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五年(1632),彼时的杜文焕屡进屡退,仕宦生涯不再一帆风顺,并颇为坎坷,被人弹劾并最终下狱。
即使出狱,也是大权旁落,成为了官场上的边缘人物。天启元年(1621)三月杜文焕再镇延绥,后应诏募丁,因招募军马孱弱,杜文焕被禠革,杜弘域代父立功赎罪。杜文焕因“规避东援”又被革职回卫。
后奢崇明叛明自立,杜文焕奉命征讨,并于天启二年(1621)五月收复重庆,因功加四川总兵杜文焕总理的职衔,同年十月川贵总兵杜文焕称病归隐。天启三年(1622)因朝廷追究套虏入犯一事,原任延绥总兵杜文焕被逮问革职。
天启七年(1627)三月,杜文焕再度被起用,后进右都督,调守关门,不久因病辞去职务,崇祯元年(1628)又再次出征。朝廷因念及杜文焕收复重庆之功,又让恢复了其本卫指挥佥事一职。崇祯三年(1630)陕西叛兵蜂起,十二月贼人神一元攻陷宁塞,杜氏家族十余口被杀,亲友被杀者更多。
崇祯四年(1631)御史吴甡参劾杜文焕骄玩宴乐、杀敌不力、抢掠百姓、杀延川难民以冒领军功,杜文焕因此下狱褫职。但是很快就被放出来了,并在八月剿抚延安西安流贼。崇祯五年(1632)二月,前总兵杜文焕因崇祯三年(1630)杀民冒功有实证,下狱。据吴伟业考证,杜文焕自称被诬陷,杀民一事另有其人,此人为杜文焕的部将李崇荣。
崇祯十三年(1640)北方战乱频繁,杜文焕长子杜弘域彼时移镇浙江,又因杜文焕欲回昆山寻根问祖,因此时年六十岁的杜文焕携家人南下。
在南下途中杜文焕游历名山胜川,创作了许多诗文。如《栖真赋并序》《庚辰秋仲南游述至六首并序》《庚辰秋日承张石林制府留饮有台菊斋同余望之征君观剧二首》。
崇祯十五年(1642)受都督杨文岳推荐,杜文焕官复原职讨伐叛贼,后因无功而返,遂称病而归。之后短暂复出,崇祯十七年(1644)杜文焕加太子太保,统领军队抵御进攻北京的李自成。南明福王立南都,杜文焕提督京城捕务,弘光帝被俘后,杜文焕父子归原籍昆山。
南明永历四年,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享年七十岁的杜文焕卒于昆山。
纵横沙场的杜文焕拥有着丰富历练与赫赫战功,与当时的其他将领相比,其前半生的仕宦生涯可谓是非常顺利,与他同时代的武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建立如此丰功伟绩。杜文焕用自己的能力守护着大明江山,不负自己靖国保民的职责。
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在杜文焕仕宦生涯中也有许多退隐归家的时光,他脱下盔甲从战场上隐退,隐居太霞精舍,并在此积极从事艺文以及宗教方面的活动。太霞精舍既是杜文焕的私人宅邸,也是他结社交友、推广三教的场地。
太霞精舍颇有规模,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均建有房屋。有“以广弢钤之六庵,以会宗教之三轩”的广弢别馆与会教逸庵馆,还有“像五岳以垒小山,引八溪而为别渚”的五岳小山与八溪别渚造景。
园中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植物,蓄养各类虫鱼鸟兽,还在八溪别渚上造船以泛舟。在太霞精舍,杜文焕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将军身份,成为了说玄修道、赋诗缀文的文人雅士。
杜文焕不仅热衷于会通三教,也喜欢吟诗作赋。在《元鹤逸史净业八咏并序》中云:“不肖世授六韬,服膺三教,因感瑞梦,赐号元鹤逸史。”“元鹤逸史”这一名号为梦中仙人所赐,其文思也因梦餐霞而顿进。
据杜文焕所言,其因夜梦太霞垂天,取而餐之,故文思大进。在杜文焕晚年自述中,其著书并发行于世的有七部,分别为《三教会宗》《释氏宗缘》《五岳统志》《老氏教承》《太霞洞集》《六韬广义》《四部搜奇》,可见杜文焕著作颇丰,然而目前杜文焕传世之作只有《三教会宗》《太霞洞集》及其选本《太霞集选》。
对于杜文焕而言,他是将门之子,与科举出身的儒生不同,他身上并无一丝恂恂之貌。结合其作品可知,他比其他文士展现了更多的武将本色,其在《剑器赋并序》中明确表示:“仆本武人,佩而服之,非一世矣。”
杜文焕自豪地指出了自己的身份是一个武人,继而又在诗文中详述自己的彪炳战功。据此可知,杜文焕在“儒”与“将”中,更倾向于“将”的身份,即他对于武将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这一认同的背后,表现了杜文焕希望武将在文武关系中处于一个更加强势的地位,甚至超越文臣的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