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意欲“反攻大陆”,解放军只4步,从此彻底断了其反攻念想

分享至

1962年5月30日,在中央军委研究粉碎国民党军登陆窜犯时,毛泽东即指示:

根据目前情况必须准备,准备好了,国民党军不来也没有坏处。山东、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整个地区都要准备。

如今年国民党军来进攻,就不让他上来,这样对我们比较有利。对敌人进行政治攻势,警告他们反攻大陆是幻想。南下的部队可以公开行动,就是要叫蒋介石知道,目的是破坏他的进攻,推迟其行动。

1、解放军应对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措施

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人民解放军调整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兵力部署,指定33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含4个高射炮兵师),2个铁道兵师,3个坦克团,5个工程兵团进入战备。



此外,从全军其他部队和公安部门、国有农场中,动员约10万老兵补充预定参战部队。7月2日前,9个战备值班师及特种兵部队公开南下,进入福建、浙东地区指定地域。

海空军的部署作了相应的调整:

空军准备了15个师30个团、1个防空导弹营、3个高射炮兵师,各型作战飞机680余架进入战备;海军各型舰艇180余艘,各型飞机150余架进入战备;海、空军部队并以部分兵力进入东南沿海地区。总后勤部及沿海各军区组织了5个后勤分部,投入战时后勤保障的准备。

1962年的战备行动,在“一切服从战争、坚决保证前线需要”的号召下,从中央到省市各级、各部门均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党、政、军、民密切结合,全力以赴,及时快速地解决了支前、民兵参战、兵员动员、军工生产、粮秣筹集、运输安排等问题。

为统一战时军、民运输,保障部队和战备物资输送,以铁道部、交通部、总后勤部、铁道兵司令部、军事交通部组成鹰潭军运司令部,并从全国16个省、市,22个铁路局调集了棚、板车1.86万辆投入战备运输。

东南沿海各级党政部门,迅速按战时要求组织支前机构,安排10万基干民兵作为预备补充兵员。闽、粤、浙、赣地区军事机构,为民兵补充各种枪3万余支(挺),并加强其军事训练。沿海地区民兵迅速行动起来,配合部队展开战备工作,担负输送物资、抢修维护道路、警戒等任务。

紧急战备期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运用灵活斗争策略,全国、全军采取公开备战行动,以各种手段“示形于敌”。

通过外交途径和利用各种宣传机器,充分揭露美国推行侵略战争政策和侵略中国领土台湾、在台湾海峡危险的玩火行为,正告美国政府:

“蒋介石一旦向大陆挑起战争,美国政府必须对蒋介石的冒险行动和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负完全责任。”“蒋介石窜犯大陆之日,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之时。”

在中国强大的政治外交和宣传攻势下,美国在外交场合不得不公开表态,不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从而彻底打破了台湾当局乞求美国支持并配合其“反攻大陆”的幻想。



在东南沿海紧急战备行动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军事威慑手段制止战争的策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的公开调动,全党、全军、东南沿海人民紧张的备战行动及同仇敌忾、严阵以待的阵势,显示了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陆军民团结一心的巨大力量,对台湾当局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台湾当局被迫放弃大规模军事冒险计划。

2、粉碎国民党军小股武装窜扰行动

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图谋破灭后,为扩大反动政治影响,维系其民心士气,1962年国民党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现阶段光复大陆的总方针是掀起大陆人民的反攻高潮”,要以“策进大陆反攻革命的实际行动作为军事反攻的先期作战”。

从这种策略出发,台湾当局改变对大陆的袭扰方式,对大陆沿海地区展开小股武装袭扰行动。美国出于遏制共产主义总战略的需要,对台湾的武装袭扰行动给予支持。

8月,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美国参议院为军事援助台湾计划作证时称:

由于台湾当局牵制中共相当数量军队于台湾对岸大陆,故必须继续执行对台湾的重要军援计划,台湾国民党军对大陆的武装袭扰行动,先是偷渡渗透,以后逐步发展为登陆突袭、海上突袭及抵近侦察多种方式交替使用。

1962年秋,美国与台湾当局的特务机关“中美联合情报中心”和台湾当局的“国防部情报局”,共同制订了代号为“海威”、“班超”的袭扰计划,企图以小股武装特务袭扰广东,开辟所谓“游击走廊”。



10月1日~12月6日,首批执行“海威”、“班超”计划的9股武装特务,有8股乘船窜到广东省海丰、惠阳、惠来、电白、台山等县的沿海地区登陆,1股在惠阳县海面未敢登陆而逃往香港火头盆岛。12月4日,美国特务机关还派出P-2V型飞机将1股国民党武装特务空投到大陆。这些武装特务有的刚一登陆就被活捉,有的仓皇逃跑时被解放军击毙。

9股武装特务登陆或着陆后多则一两天、少则三五个小时即被歼灭。广东沿海军民经过8次战斗,共歼灭9股武装特务172人,击沉机帆船3艘,缴获武器弹药、电台等物资一批。

9股武装特务被全歼后,台湾当局令国民党军采取更加隐秘的手法,对大陆实施多方向、多地区的登陆窜扰。执行窜扰任务的武装特务化装成渔民混入渔船中,伺机潜入大陆,有的武装特务曾一度得逞。

鉴于东南沿海越来越复杂的军事斗争形势,1963年5月,总参谋部及时召开海、边防作战会议,总结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军民歼灭武装特务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放上陆来打,断其退路,包围歼灭,同时在海上把其输送船打掉”的反小股武装袭扰作战方针。

会议确定建立和健全四道反小股武装特务的防线:

第一道是海上防线,以海军舰艇为骨干,与海上武工队和民兵配合;
第二道是海岸防线,以守备部队、公安部队为骨干,民兵积极配合,加强对海岸的警戒、巡逻和对港口船只的检查、管理;
第三道是陆地防线,以民兵为主,解放军机动分队及时驰援,迅速歼灭潜入纵深地区的武装特务;
第四道是隐蔽斗争防线,以公安部门为主,依靠民兵和人民群众配合,严密掌握社情动态,加强治安保卫工作。

四道防线形成了分工明确、密切协同、从海上到陆地、从前沿到纵深、从公开到隐蔽反敌窜扰的天罗地网。

从6~10月,台湾当局两次掀起偷渡渗透窜扰高潮,并将范围扩大到华东、华南沿海各省。由于各沿海军民严密防范,保持高度警惕,层层设防,使登陆窜扰的武装特务无隙可乘。仅几个月,即歼灭10~70人的小股窜扰武装特务20余股。

台湾国民党军派遣小股武装特务袭扰大陆连遭歼灭后,便将“偷渡渗透”改为“突击袭扰”,企图采取突然袭击、抓一把就走的战法,偷袭人民解放军设防薄弱的岛屿和海岸突出部,开展全方位的所谓“游击活动”。



为鼓舞士气,台湾当局重整旗鼓,深入进行动员。1963年11月,国民党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具体策划了“反攻大陆”的方向、方略和方法。蒋介石公开扬言,我的目标现在只有一个,我要看着“反攻复国”的进行和成功。

同时,台湾当局在军事上做了精心准备,加紧进行野外实弹演习、空投训练和海上编队偷渡及捕俘训练,扩建“两栖突击”力量,改装和购买了一批运输船,于1964年3月组建海上突击队。在金门、马祖等地成立“海上工作组”,专门负责组织指挥海上渗透、突击、劫捕渔船等武装突袭活动。

针对国民党军新的袭扰活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继续加强戒备,坚决打击的决策。毛泽东、周恩来、贺龙、聂荣臻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多次指示有关军区和沿海各守备部队,加强对国民党武装特务袭扰活动特点的研究,找出对策,保证做到武装特务不来则已,来则彻底干净地歼灭之。

1964年3月2~13日,总参谋部组织召开部分军区负责作战的领导、作战部长,海军、空军、公安部队、炮兵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作战会议,集中研究粉碎台湾武装特务在东南沿海可能进行的规模更大、次数更加频繁、花样更多的袭扰破坏活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根据这次作战会议的精神,4月10日,总参谋部向全军发出《关于对付窜犯的备战指示》,要求严密注视国民党军的动向,积极做好反敌窜犯的准备。《指示》具体规定了对付台湾武装特务大、中、小规模窜犯大陆的作战指导原则:

对付国民党军大规模窜犯,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方针,死守岛屿和大陆沿岸地区,决不让敌人上岛上陆;
对付国民党军中等规模的窜犯,总的作战原则是歼敌于水际和滩头,不让敌人上岛上陆;
对付国民党军小规模窜扰,应采取灵活打法;
对偷渡渗透的敌人,应放上来,断其退路,包围歼灭;
同时海军部队应力争打掉其返航的运输船只,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也可以连人带船歼灭在海上;
对付突击袭扰、企图抓一把就走的敌人,应坚决歼灭在水际和滩头;
在有利的条件下,海军力争在海上将敌人连人带船一举全歼。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