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共和国传奇中的上海叙事

0
分享至


苏州河滨江东段及陆家嘴。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1949年5月27日下午3时,解放军在杨树浦地区受降了最后一大股敌军共计8000余人,至此,上海全部解放。第二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上海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指出——

"上海的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上海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所以上海的解放不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而且是国际和平民主阵营的世界性的胜利。"

"上海的解放当然要加速完成中国内外关系的一系列根本变化,这些根本变化当然要使新中国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光明。"

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洗刷才能看得更清楚。

从"冒险家的乐园",到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从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到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75年,光荣之城和共和国命运与共的红色交响充分印证了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上海传奇,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也彰显上海之于中国、之于世界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一)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

1949年4月27日,第三野战军逼近上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解放上海迫在眉睫。然而,毛泽东却发来了"不要过于迫近上海"的命令,士气正旺的解放军紧急刹车,按兵不动。

历史的细节值得回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因此,这个貌似"意外"的命令,蕴含着共和国缔造者们"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洞察之力、深邃思考,彰显共产党人在只争朝夕和把握进程之间保持平衡点的战略耐心、战略能力。

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上海当时是远东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贸易城市。"上海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在上海搞坏一件事,全世界都知道。"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时,毛泽东就指出"进入上海,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过一大难关"。共产党有无能力接管上海,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的形象。

"瓷器店里打老鼠",不仅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全城市,争取人心,解放军是怎么做到的?

"丹阳整训"或许能解开谜底。

1949年5月初,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丹阳突然热闹起来。从各地抽调的5000余名干部汇集于此,投入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陈毅作入城纪律报告,讲到激动处,将军帽往讲台上一甩:"我们野战军的‘野’,在城里不能‘野’的!"20天的整训,从思想、组织、人员、物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为接管上海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上海从来都是全国的上海。正是有了"全国支援上海",解放初上海经济才得以稳定和发展;而后"上海支援全国"又服务全国大局和整体战略。共产党在上海的治理经验,也在很大程度启发和影响着新中国的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11》提到,不同时期,中央对上海城市的功能定位并不完全相同,但从1949年至1978年,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即强调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中央需从全国的角度定位上海,上海也要从全国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只有"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赢得历史的主动。

从打赢经济上的"淮海战役",到本着"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上海从设备、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对各地建设作出重要支持,我们更能读懂"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底层逻辑;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战略定位演进,我们更能领悟"四个放在"的战略智慧;

从"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的高瞻远瞩,到"上海是我们的王牌"的自信豪迈,再到"上海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殷殷嘱托,我们更能理解上海这"一域"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作为世界观察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这座城市的蝶变,映射着大时代的变迁、大战略的内涵,也推动着大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大战略的内涵。

(二)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

回眸历史的起笔处,上海战役创造了"城市攻坚战史上的奇迹"。但这"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出空前伟大而雄壮的活剧。毛泽东曾说:"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天翻地覆慨而慷。当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迈向大踏步追赶时代的现代化道路,改造旧上海,建设新上海,这个"远东第一大城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上海人民用实际行动证明共和国缔造者们的预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何为奇迹?上海见证的一个个"中国第一"就是——

上海自行车厂诞生了中国第一辆标定型自行车;上海手表厂是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成功研制第一代国产轿车——凤凰牌轿车;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中国海军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军舰在江南造船厂诞生;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研制地;第一架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

何为奇迹?上海创造的一个个"世界第一"就是——

这里有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这里有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洋山港区;这里有运营20条线路、承载千万级客流量的地铁网络;上海天文馆是世界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节之一;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中共一大纪念馆广场升旗仪式。本报记者 袁婧摄

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舒展光荣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梦想之城的历史画卷,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这些震惊世界的奇迹,更是奇迹背后于困境中谋发展、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是"先行者""排头兵"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是对人民是价值的起点、实践的主体、创造历史的动力源泉的发展理念的始终坚守。

奇迹因何而生?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红色之城的红色文化,奠定"共和国长子"的基因与担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是上海不断创造新奇迹的根本动力。

奇迹因何而成?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这是上海不断创造新奇迹的内在逻辑。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奋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这是大城与大国的命运交响奏出的全新乐章,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长剧当中,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

(三)

毛泽东说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

上海之所以能够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甚至电灯、自来水、煤气、电话、广播没有中断过,并很快就恢复了日常生产,这个奇迹背后其实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那就是"人才争夺战"。

比如,原国民党政府负责工矿事业建设和管理的机构资源委员会,拥有技术和管理人员32000余人,技术工人22万余人,集中了旧中国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的精华。经过一场抗拒迁厂、迁会、向台湾撤退人员和物资的斗争,所有人员都留下来。解放后,绝大多数人成为各工业部门和工矿企事业中的骨干和技术领导。

成就伟大事业,需要所有人的勠力同心。早在渡江战役之前,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北平就同上海民主人士连续6次召开座谈会,争取各方人士团结协作,建设新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后,陈毅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不会埋没人才的"。他还与原代市长赵祖康谈话,鼓励他利用自己的专长,为人民服务,担任人民政府的工务局长,赵一再推辞。经陈毅诚恳而热情地做工作,他打消了顾虑,后来还担任了上海市副市长等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战略性支撑。人才是上海发展的战略性优势,是必须持续用心下好的"先手棋"——这是历史经验的昭示,更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张江人工智能岛。 本报记者 范家乐摄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聚集更多国内外高端人才,加快构建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上海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总要求,自觉把人才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谋划布局,以事业集聚人才、以制度成就人才、以环境服务人才,呈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浩大气象,为"五个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破除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聚焦攻关前瞻性、挑战性、高价值的关键科学难题,5至10年不考核,最大限度让人才心无旁骛、自由探索。

礼遇科学家,致敬科学,彰显创新之城对人才的敬仰和厚爱——

张江科学城,张衡路、蔡伦路、高斯路、伽利略路……18条道路以科学家名字命名。滴水湖畔,全国首个"科学家社区"集聚英才。

服务国家战略,扛起龙头担当,不断完善人才高地整体"拼图"——

实施白玉兰人才计划,擦亮"海聚英才"品牌,推出"超级博士后"计划,塑造高峰、领军、青年有机衔接的人才雁阵队形。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正在以更开放的格局、更宽广的胸襟、更包容的环境,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四)

历史从哪里开始,文化就从哪里启程。

1949年9月底,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同志充满自信地预见:"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上海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人才荟萃。但一些知名人士由于历史情况复杂,有些同志感到难以处理。上海解放后,中央特任命陈毅兼任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6月5日,市政府召开了由162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的座谈会。陈毅与大家推心置腹,侃侃而谈,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以自己从一个旧知识分子出身,走向革命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向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与会人员大为感动,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会后有人说,上海文化界形成了"陈毅热"。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上海解放后,市政府将原跑马总会大楼改建成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工人们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工人文化宫,嘉道理别墅被改建成全国第一家少年宫……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红色,是共和国旗帜的颜色、道路的颜色、制度的颜色、文化的颜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颜色、使命的颜色、梦想的颜色。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红色,是上海最鲜明的文化底色。红色的历史、红色的血脉、红色的基因——给光荣之城、给共和国带来的色彩,如此鲜艳、如此夺目。中共一大会址、老渔阳里、辅德里、成裕里……城市版图上,600余处红色资源如繁星遍布。乘坐红色巴士,红色文化地标尽收眼底;踏上红色文化研学实践线路,学子们流连在红色场馆。红色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着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把理论创新比喻为"思想的闪电"。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至民族复兴关键一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从在全国率先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到赓续红色文脉的《上海红色文化地图》上新;从上海歌舞团的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红色文化爆款IP,到游戏《原神》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从"一江一河"游览人民城市标志空间,到让上班族畅享美育的市民艺术夜校……全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最好的理论"在黄浦江两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城,风景这边独好。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更美的文化风景就在前方。

(五)

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在参观林肯中学时对学生们说:"要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五百年的中国去北京,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

从一座城,看一个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一样,如此深刻地见证泱泱大国近代以来的苦难与辉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印刻着一个民族的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点燃了"信仰"的星火,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共和国的象征——国歌、国旗、国徽,它们的诞生,都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三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就激荡在黄浦江畔;1949年,在上海市民曾联松的设计方案基础上形成了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1950年,新中国金属国徽由上海"陈福昌翻铜作"制作完成。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开放、创新、包容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品格,而且"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6次到上海考察调研。"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一以贯之的要求。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当好"排头兵",争做"开路先锋",为国家试验提供更多"上海样本",每个人从中找到的,是人生出彩的舞台;城市从中创造的,是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中国在此写下的,是对人类作出的更大贡献。


  作者:杨逸淇

文:杨逸淇 图:邢千里/袁婧/范家乐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汇报
文汇报
华语世界高品质人文阅读平台
220609文章数 3086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