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坐标大江北!东南大学“大医科”要大发展了

0
分享至

5月26日,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在南京江北新区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Thomas Christian Südhof,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国家卫计委原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黄如,南京市委常委、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陆卫东,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陈润生、侯凡凡、程和平、卞修武、樊嘉、滕皋军、王建安、郑海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刘志红、程京、詹启敏、邬堂春、吉训明、王振常,欧洲科学院院士陈小元、Nassar Navab,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Jian Li,东南大学副校长钟文琪、邱海波,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伟等出席活动。邱海波主持大会。

韩启德在讲话中指出,东南大学在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方面做出全面思考和深远布署,体现了学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使命担当,也是东南大学实施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东南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家队的重要成员,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尤其在电子信息、医工融合等领域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韩启德对东南大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东南大学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多做前瞻性探索,打造医学与生命科学发展的学术特区。二是希望东南大学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学校工科学科群的强大优势,在医工结合科技创新方面聚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三是希望东南大学进一步加强医学基础学科建设,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黄如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是学校122周年“学术校庆”系列活动的首场盛会,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她说,健康是生命之本,医学是生命之学,是学科交叉的起点和终点。数智赋能、创新融合的新质生产力正全方位、全周期支撑护佑“大健康”领域的焕新、可持续发展,对医科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交叉成为医科发展的主要特征、重要动能和必由之路,“医学+X”“X+医学”双向奔赴的时代已经到来。

黄如指出,大医科之“大”,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医工交叉是医学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之一。工科不仅可以帮助医科完成一段航程,还可持续为其开辟新的航道;医科为工科提供了无限丰富的选题来源和应用场景,且赋予了技术更佳的方向感和归属感。

黄如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科特色与发展规划,并指出对东大而言,聚力发展大医科,大力促进医工融合,既是国之所需,也是学科发展时之呼唤、学校发展势之必然。当前,学校正战略性重构江北校区,整体置入医科、生命科学学科和工科等相关学院,着力构建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大医科”及医工交叉新模式,打造医科发展的“战略先导区”。

黄如说,东大医学一头连着健康中国、一头系着教育强国,承载着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重要使命。她围绕人才培养、人才引育、科研创新、开放合作等角度对大医科发展提出工作要求,强调要始终保持“为人”初心,做有温度的医科,将东大医科打造成“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健康南京”的“金名片”,与地方政府、兄弟高校等共同谱写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推进的崭新篇章,合力为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陆卫东表示,本次江北新区与东南大学展开新一轮合作,新区将全力以赴服务东南大学大医科进驻,立足属地,竭尽所能强化服务保障,努力营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各路英才在新区施展抱负,大展作为创造更好条件;乘势而上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强强联合,蓄势攀峰,充分发挥东南大学医工交叉综合优势,结合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全力构建学、研、产、用四位一体全面贯通的生命健康创新生态体系;齐心协力做好新质生产力培育,各扬所长、叠加赋能,以东南大学优势战略学科和科研人才资源为依托,结合新区良好的基础条件,深化EDA国创中心等既有合作,开辟医疗大数据、医学大模型、临床新设备、健康新产业等前沿赛道,合力为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作出积极贡献。

黄如、滕皋军为医学与生命科学部揭牌。该学部旨在进一步完善东南大学学术治理体系,推动大医科建设,加快交叉学科发展,营造学科交叉的良好氛围和生态。

左惟为滕皋军颁发医学与科学学部主任聘书。

为广聚各方力量建设学校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东南大学成立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战略委员会。黄如为詹启敏、杨焕明颁发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聘书。

东南大学入驻南京江北新区的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教育部基础医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医学科技与工程研究院、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等7家重大平台揭牌。

钟文琪、王伟签署《关于推动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进驻江北新区的协议》,协议旨在推进东南大学大医科战略入驻南京江北新区。内容包括合力推进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加速落地江北新区、合力打造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合力推进EDA国创中心引领性发展、合力支持“东大系”项目引育孵化、合力保障东南大学江北校区建设和周边环境,保障校区高质量发展。

钟文琪,北京医院纪委书记、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副会长杜元太签署东南大学——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合作共建“健康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协议。该研究院作为双方合作平台,将紧紧围绕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东南大学在现代医学、医工交叉、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在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监督管理、政策引导和信息资源的优势,以加快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和人工智能研究发展为目标,努力把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高端智库。

会上,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办的英文期刊 Engineering Medicine 正式创刊,杂志社总编辑滕皋军、顾问郑海荣,《新英格兰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执行主编祁小龙登台见证期刊首期上线。

会上发布了“东南大学南京江北新区医工融合基金”。该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主要投向高端医疗器械、药械组合产品、基因与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创新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类项目,旨在更好发挥江北新区、东南大学各自优势,助力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和东南大学大医科建设。

滕皋军发布介入机器人、构建高仿真人体器官芯片、建立全脑单神经元多样性研究及信息学大数据平台、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及防控策略、基因治疗恢复耳聋患者听力、新型可降解医用植入材料、基于细胞外囊泡的肾脏病靶向治疗创新研究、医学影像设备开发与重大疾病临床诊疗体系、研制新一代智能健康监测系列装备、环状RNA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诊疗作用与转化应用等东南大学十大医工交叉科技成果。这十大成果涵盖医用机器人、器官芯片、生物功能材料、智能健康装备等前沿方向,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Lancet等高水平期刊,并在全国100多家区域中心医院推广应用,既是对过去学科发展的总结回顾,更是对未来学科融合创新的积极展望。

开幕式结束后,刘德培、詹启敏、滕皋军等三位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Thomas Christian Südhof围绕医工交叉创新发展主旨,举行了高端学术报告会。

东南大学相关部处、院系师生及校友,南京市及江北新区相关部门领导参加大会。10万余名观众线上观看大会。

素材来源 | 综合部、科技创新和大数据管理局、东南大学

部分图 | 王晋焱

编辑 | 周琴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京江北新区 incentive-icons
南京江北新区
尽览南京江北新区最新资讯
10932文章数 841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