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有大患,是因为把自己当成了人家的宠物!

分享至

上一篇咱们讲到了如何利用天道的力量为自己服务,也就是如何造势赋能。这一篇咱们继续讲道德经,也就是周公天子书,第五卷法卷初节第二段!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又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以托天下矣。

【译文】

受宠辱都会惊慌,太过在意自己的身就会有忧患。

什么是宠辱若惊?宠是自甘下位,得宠就惊喜,失宠就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忧虑,就是因为我在意此身,等我不在意这身时,又有什么可以忧患的呢?

所以,若能为天下贵而付出自己,就可以寄托天下;若能以自己的身来爱天下,那就可以托付天下。



【解析】

这段话是道德经中被误解最多的一句话,翻看现在市面上的书,基本都讲错了,而真正理解的人,其实是范仲淹。让我们来从头分析这段话,把逻辑理顺。

宠辱若惊,这是一种凡夫迷妄的状态,是一种被人操控的状态,道家讲宠辱不惊,释家讲色即是空,儒家讲反求诸己,其实都是希望人们看待荣辱得失,也就是回归内求自性。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这些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所以下一局给出了宠辱若惊的原因,贵大患若身。这句话因为这个若字有点倒装,咱们把语序整理一下,贵身若大患。你之所以荣誉皆惊,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为贵身。

后面紧跟着给了解读,宠辱若惊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宠为下。

很多人想不通,为何得宠了还是下呢?不应该是辱为下,宠为上吗?

这些人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什么人能受宠?宠物才会受宠!上位者对下位者才能宠,你能得宠,证明对方比你高。

所以真正的牛人,是不喜欢被人夸赞的,因为他会认为,你没有夸赞他的资格,你只配崇拜他。

膜拜



这里还有一点,就是当你和一个人交往,觉得宠辱若惊的时候,其实就是你心底觉得对方比你高了,如果是谈恋爱,谈合作,谈生意,这种状态你扭不过来的话,我劝你尽快放弃。因为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会出问题的。你一旦产生了这种感觉,那就说明,你还不配这个位置,德不配位,名不副实,且你处在一种容易被对方拿捏,被对方控制的危险状态,赶紧离开为妙。

你有宠辱若惊的感觉,是因为两点,一个是你认为对方比你自己要高贵,一个是你太在意自己的得失了。这就导致了你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你陷入了被动的状态,从自由人变成了宠物奴隶。其实这本身就已经是屈辱了,那宠就更是讽刺了。

宠物



其实核心还是你对外有所求取,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又何患?

人的身体就是需要外界滋养的,一天不吃饭都不行,一天不享乐就空虚寂寞冷,有身所以才有索求,等你修成灵体,那也不需要吃饭,不需要睡觉,不需要男女,甚至不需要呼吸,你还有什么索求呢,没有索求了还有什么好忧患呢?

最后这一句话,是被世人误解最多的。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以托天下矣。

这句话很多人理解成把天下当做自己的身体,然后去贵身一样贵天下,爱身一样爱天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前面说的“贵患大若身”,是不是打自己的脸?你先说不要在意身,现在又让人家把天下当做身去贵去爱,你这是不是抽风?是不是逻辑错乱了?前后文完全失去了承接,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段话范仲淹给过解读,只是很多人忘记了,他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不就是对应着宠辱若惊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