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三宝该怎么用?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分享至

现在通行版的道德经其实是一部乱经,是尹喜通过非常手段获得的散乱竹简拼凑起来的。本专栏的这部西周版道德真经,纠正了尹喜版的错乱章节顺序,逻辑通顺前后文连贯。相信对道德经有所研究的人会发现不同之处。

上一篇文章咱们纠正了误传很久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算是什么?有人说祭祀用的草编狗。这可真的是笑话,祭祀时的牛羊猪用的都要求是真的,三牲祭祀大家都见过。牛都舍得杀,一条狗竟然要用草编造的?他咋就这么能编呢?

什么时候的祭祀会这么儿戏了,是穷疯了才想到的吗,狗都舍不得了?干脆给自己挂个草标卖了吧,祖宗也不是可以这么来糊弄的。

三牲祭祀



这段话的西周版原文是刍垢,也就是尘埃,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尘埃,一视同仁,都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尘世一分子。除了西周版道德经之外,有一些版本的道德经也纠正了这个,写的是刍垢。

西周版道德经被称为天子书,是用来教授天子的,周王室设置三公四辅,其中聃公就是一个专门教育天子的官职,而李耳就是西周末年最后的聃公,后来姬朝带着周王室典籍奔楚,楚灵王接纳了他,但是姬朝后来身死,周王室典籍也不知所踪,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断层。

之后就是很多人号称得到了周王室的典籍,诸子百家相继诞生。但是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典籍的,他们是真的获得了典籍,还是自己写的伪书,一时间也无从考证。尹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浑水摸鱼,声称老子出关,出关前一口气给他写了部道德经。这显然很荒谬,首先老子出关化胡这个就是传说,然后身为周王室的聃公,他不会干出卖周王室的事情,更不会给一个守关人写书,还写了千古第一书。

老子



后来周王室后人出山,带来了真正的天子书,我们才得以一窥全貌。真版道德经,共有六卷,道,德,理,政,法,术。所以不应该叫道德经,应该叫道德理政法术经。

其中道德是修身,理政是治国,法术是平天下。因为天子以天下为家,所以治国就是齐家,六卷中没有齐家的部分,合起来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今天咱们就来讲政经的最后一部分,大家看看道德经是如何教天子治国的。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欲,故能称其私?

我恒有三宝持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物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而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天长而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他们存在而不会为自己谋生,所以才能长生。

所以圣人退居人后却能领先,在是非争夺之外而得以存身,不就是因为其没有私欲,所以才能成就其自己吗?

天地本相



我一直有三宝随时持保着,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去争天下先。

因为我慈爱,所以我能勇敢;因为我俭朴,所以我很富有宽广;因为我不敢争先,所以我能做万物的领长。

现在如果有人,舍弃了仁慈且还勇敢,舍弃了俭朴且还富有,舍弃了谦后且还争先,那就必死无疑了。

真正慈爱的人,如果开战就能取胜,如果守城就能稳固。

天道要成就谁,就会让仁慈守卫谁。

这段话本质就是在讲一个意思,要利用天的力量,也就是大自然的力量,而不能利用自己的力量。

天地为何能持久呢?因为天地没有一点自主的造作,不会自生,就不会有灭。

接着又举了两个例子,退身而先,外身而存,以无私成就私。这是一种什么道理呢?

其实原理非常简单,一点就明白了。

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大自然的力量,一种是人自己的力量。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力量,他们相信人力,认为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争到一切,可以逞勇,可以富广,可以争先。

但是圣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力量,因为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抗衡的,是必然的结果。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你能用手堵住一时,却改变不了那永不间断的压力。自然是有一种自我维持平衡的力量,会让一切回到那个平衡点,这种力量是如此之大,可以说是一种因果律一般的规则之力。

那么,我们为何不利用自然的这种回归之力?想要先,先居后,就好像荡秋千一样,我先拉回来,再利用自然的重力荡过去。争先很费力,但居后很省力啊,我先居后,然后利用大自然的修正力量,把自己荡过去,势如破竹,无人可档。毕竟人力无法打败因果律啊。

荡秋千



所以古人就非常有意思,想被夸的时候,不会炫耀自己,反而会选择贬低自己,让自己的评价远低于合理值。结果因为评价偏低于真实值太多,对方发现差值,就会用力夸,把评价拉回来,结果就是不由自主夸了当事人,俩人拉大锯扯大锯一番,互相的心里就都舒服了。

所以,古人说,要想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先把他荡到高峰,让自然之力因果律拉他下来,飞得越高,摔得越狠啊。

所以,后面说三宝:仁慈,俭朴,不争先。仁慈为的是持保勇武的形象,俭朴为的是能把钱攒下来富起来广博起来,不争先为的是能做真正的领长。看似前后两者相反,其实和荡秋千的原理一样,拳头收回来为的是打出去。

你仁慈就可以避免很多无意义的争斗,大家会觉得你不打只是因为仁慈,不欺负人,反而会留下勇敢的形象。

俭朴也是这样,你铺张浪费,都花在没用的地方,今天一个包,明天一个饭局,看似有钱了,其实并没有真正攒下钱来,也没机会攒下钱。

不争先就更是了,你争先就必然会面对斗争损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外其身而身存。最后争斗的几方,狗咬狗一嘴毛,形象都一落千丈,便宜了退身外身的。

如果你不能守住这三个宝的同时,还想得到好处,那下场就是死啊。为啥?

你不仁慈却还勇敢,那就是你有仗就打,有人挑衅你就要上,迟早要栽跟头阴沟翻船。

你不俭朴却还富广,那就是你追求奢侈,有人需要前你就给,多少家业都迟早被败没。

你不居后却还争先,那就是你嘚瑟傲慢,有啥场合都要显摆,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

争强好胜



就这三条,怎么会不死呢?大自然是会把突出的东西抹平的,再尖锐的石头最后都要变成鹅卵石,这就是强大持久的自然之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