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则迁都北京,二人谁更有眼光?姜还是老的辣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李贽.《续藏书》

公元1420年11月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北平,然而,从迁都开始到迁都完成整个过程却并不顺顺利,拉拉扯扯摇摆不定了十多年,最终到了1441年明朝才正式定都北平,迁都成功。



南京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而北平则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到底这两个地方哪一个更适合做当时的都城呢?亦或者说朱棣和朱元璋这两人谁更有眼光?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朱棣迁都北京

朱元璋灭掉元朝之后将元大都正式改名为北平,为了保证朱明江山的的统治地位,朱元璋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们分别镇守边疆不同的地区,其中四子朱棣镇守的就是北平。

1402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攻下了南京,从建文帝手中夺得了皇位。成为皇帝的第二年,朱棣就直接下令免去北平三年的税赋,他的这一举动让朝中的大臣嗅到了不同寻常的信号。



果不其然,很快时任礼部尚书的李至刚上奏永乐帝,请求将北平改为大明朝都城。当时,朱棣虽然没有批准这份奏折,但此后的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他很有了迁都的想法。

李至刚提出迁都的建议之后,明朝就在北平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也分别设有尚书、侍郎,其人员的配置几乎是与南京相同的。

称“行在”(名义上提升政治地位)

随后朱棣还下令让山西的一部分人口迁至北平,朝廷为这些移民开出了优渥的条件,包括5年内不用缴纳税费,提供耕牛、种子、农具以便帮助这些人更好的在北平扎根生活。



公元1406年,朱棣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回到龙兴之地北平,而值得注意的是朱棣回到南京之后,不少随行的官员却留在了北平,公元1411年朱棣下令疏通会通河,1415年又下令开凿清江浦。

这两次大的工程让南北漕运更加顺利,保证了南粮北运的便利性。根据明朝廷统计的数据,漕运没有通畅之前,每年向北运送的粮食约为200万石,漕运通畅之后运送粮食的数量翻了2.5倍。

从种种举措就可以看出,朱棣的心里很想把都城从南京迁移到北京。永乐十四年,朱棣再度召集大臣主动商谈此事,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他只有一个手段。

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敢反对迁都。



唐朝安史之乱对后世产生的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经济重心南移,又经过宋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支持,南方已经变得越来越富裕。

很明显,朱棣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才敢大胆的将经济和政治分开。

其实,朱棣迁都之前北平的总体情况就已经超越了南京,成为了明朝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永乐18年刚开始,全国各地官员年底汇报工作都是去北平觐见皇帝。

北平同样都设有六部,当时六部官员忙得不可开交,南京的六部官员却闲得快要打苍蝇了。经过多年准备之后,1420年朱棣正式颁布诏书,宣布迁都北京。

改北京为京师。



之所以定在这一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紫禁城建好了,超过8000间房的宏大规模足以昭示大明王朝即将开启另一个时代,而紫禁城无疑是南京皇城的一个翻版。

迁都这个问题各方势力极限拉扯了20多年,最终在1441年尘埃落定,南京从明朝的都城变成了陪都。那么,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却迁都北京,从战略角度来看父子俩谁更有眼光呢?

天子守国门

现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一般用来描述大明朝的风骨。

其实“天子守国门”是朱棣权衡利弊之后最无奈的选择,是对于明朝战略的一种批评而非褒奖。



清朝初年的,理学家顾祖禹于就曾经批评过迁都北平的弊端:

以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日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

这位地理学家的评价一针见血,只不过朱棣当时是不得不迁都。早年间为了防止开国功臣做大做强,朱元璋扶植皇室宗亲,认为权力必须要掌握在老朱家的成员中。

以长城为边界线,明朝在这一地区分为“内防”和“外防”。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内蒙古河套一直到辽西地区的沿线,设立了许多边塞卫所。



他想通过这些塞王来更好的对付草原部落,长城以内又有不同的藩王互相牵制。这就带来一个大问题,地方拥兵自重,萧何也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朱棣夺取皇位之后,认为大多数的边防威胁都来自北方,因此不得不守国门,按照当时明朝所处的环境,迁都北京符合明朝的战略需求。

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叫朱元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叫朱棣。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到了明朝后期众人才明白定都南京才是更有眼光的选择。

君王死社稷

朱棣正式将明朝的都城迁至北平之后,代表明朝的权力中心往北移了1000多公里,明朝防御重心全面向北转移。然而,到了明朝后期朱棣迁都北平的短板便显示了出来。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42天之前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在煤山自杀、以身殉国,而这也是“君王死社稷”的由来。

清军入关之后,他们击败李自成攻占北平城,清朝正式建立。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

以李自成为例子,从他打下北京城到最后被清军所击败,仅仅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山海关距离北京城有多近,而距离的远近就可代表威胁性的大小。



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一个朝代的首都更应该是如此。明初定都南京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1356年朱元璋攻下了集庆路,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随后他将其改名为应天府,从此之后应天府一直是朱元璋的大本营,朱元璋建立明朝顺时也将南京定为都城。除了明朝以,封建历史上多个朝代也都定都于南京。

“横贯大陆直达海滨干线”是南京最大的一个优势,海上丝绸之路中南京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枢纽。水上的交通发达带来一个天然的优势,一旦发生战争各地可以快速支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