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耗费半生心血培养的太子胤礽,却也最终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嫡长子继承制度”,可以说是自周朝建立以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传承惯例,历朝历代都进行了严格的遵行与恪守。然而,这套制度却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王朝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的“意外情况”,这就使得几乎所有的清朝皇帝都没有按照这一套“有嫡立嫡”的传位制度来袭承皇位。

当然,并不是清朝的历代君王不想沿用这一制度,而是客观条件确实不允许。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清朝的皇后们要么没有诞育皇子,要么生育的嫡子因为各种原因早殇,进而造成了“无嫡可立”的局面。

而实际上,也有这么一位皇后所生的嫡子,平安活到了成年,并且也已经被封为了太子,可就是因为他的荒诞不羁与处事不当,使其最终也是难逃被废圈禁的命运,没有能够染指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也葬送了清朝时期践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最后机会。

他这位“可怜”的嫡子便是康熙皇帝与其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胤礽,而他不仅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更是唯一的一位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同时他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太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胤礽的培养,康熙可谓是耗费了其半生心血。

康熙四年(1665年),为了拉拢当时的首辅大臣索尼共同对付权臣鳌拜,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孙女、也就是索尼长子噶布喇的女儿赫舍里氏为皇后。而以索尼、索额图为首的赫舍里氏家族,也没有辜负孝庄太后的期望,在康熙“智擒鳌拜”以及清算整个鳌拜集团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这也使得赫舍里氏家族成为当时朝堂上名望与地位最为显赫的家族。

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皇后为康熙皇帝生下了嫡子胤礽,但是赫舍里皇后因为难产,于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后去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将当时只有13个月的胤礽册封为皇太子,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赫舍里氏皇后的感念,同时也是为了表彰整个舍里氏家族的功绩。

在此之前的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赫舍里氏皇后曾有过一个儿子,即康熙皇帝的嫡长子承祜,可是活了不到三岁就早殇了,此后康熙所册立的两位皇后,即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皆未诞育皇子,所以胤礽也就此成为了康熙一生之中唯一的一位嫡子。

而为了让胤礽能够茁壮成长,并且成为一为合格的国君,康熙皇帝做出了一系列颇为用心的安排,并且是亲力亲为,参与到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可以说,为了胤礽,康熙是耗费了其半生的心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康熙皇帝让荣妃马佳氏帮助抚养、照顾胤礽。

马佳氏是康熙初年最受宠的妃子,她十年内先后为康熙生育了五男一女,尽管最后只活下来了皇三子胤祉以及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但也足可见其受宠的程度。

而马佳氏的这一双儿女,在所有康熙的所有子女中,绝对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

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最喜欢的女儿,她深明大义,远嫁漠北蒙古札萨克多汗部,为了维系大清王朝与蒙古诸部的关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受到了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推崇。而皇三子胤祉自也不用多说,是所有康熙皇子之中,读书最多,也是学问最大的,并且他通古博今、知书达理,同时精通骑射,又对西方的算术、例律颇有研究,典型的学究派,其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更使其名噪一时。

从这个角度来看,让荣妃马佳氏抚养胤礽,可以说是康熙“慧眼识人”。并且为了让胤礽得到更好的关爱,康熙还不惜将刚刚出生没多久的胤祉送出宫外官员家中抚养,直到多年后才重新接回马佳氏身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康熙先后为胤礽安排了四位“当世之鸿儒”为老师。

这四位老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

张英、名臣张廷玉的父亲,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足可见其人品,官至康熙朝时期汉官的最高职级足可见其能力。

李光地,著名的理学大家,并且政绩也是非常突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名声显赫。

熊赐履,曾不惧鳌拜权势向康熙皇帝进献《万言疏》而广受好评,也曾出任东阁大学士,在程朱理学上颇有造诣。

汤斌,同样是以儒学名扬天下,其去世后被上谥号为“文正”,就此成为清朝八大“文正公”之首,为天下文人所供奉。

可以说,康熙皇帝为太子胤礽选择的这四位老师,不仅学识卓越、才能出众,更是皆以清廉著称,而由此也可见康熙对于胤礽学业的看重,更体现了其一番良苦用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康熙皇帝对胤礽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并且给予了其充分的机会进行锻炼。

康熙皇帝除了给胤礽找了四位名臣作为老师,他自己也时常亲自监督胤礽的学业,并且每次康熙出巡,都将胤礽带在身边,加以时刻训导。

而在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更是委以太子胤礽监国的重任。

“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

而这无疑是在培养胤礽施政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在朝臣之中的威信与影响力,为日后其登基做着提前的安排和准备。

不仅如此,康熙还曾因朝鲜上奏的公文中,没有避讳胤礽而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训斥,这些都能体现出康熙对于胤礽权威的支持与帮扶。

然而,尽管康熙对于胤礽的照料是无微不至的,对其的培养更是亲尽全力的,可胤礽回馈给康熙的只有无尽的失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胤礽荒诞不羁的表现,就此引得了康熙皇帝的极度不满。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朋友对于那位因为自己的荒诞不羁与自以为是最终导致两度被废的太子胤礽,必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在历史中,胤礽的表现较之于《雍正王朝》,还要更加的糟糕与恶劣。

康熙皇帝与胤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爆发,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时的“乌兰布通之战”期间。

康熙在北上过程中因风寒病倒,太子胤礽在与皇三子胤祉共同探望病中康熙。然而,在见到在病床上的康熙的时候,胤礽时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表现出了兴高采烈的神情,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胤礽不仅遭到了康熙的训斥,还被直接撵回了北京。

这件事情可以说给康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以至于近二十年后康熙“一废皇太子”的时候,仍提起了此事。

“朕承太祖太宗世祖弘业,四十八年于兹,兢兢业业轸恤臣工惠养百姓,惟以治安天下为务。今观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这仅仅是个开始,康熙在此之后发现,胤礽已然是越来越“坏”。

一来,胤礽非常的贪婪。

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胤礽不仅违规私自动用大内库银,更是经常性主动向官员索贿,并安排其心腹人员,打着自己旗号到各地收受贿赂。对于外国使臣进贡的礼物,他也是随意的进行取用,全然不顾及朝廷的礼仪制度。

二来,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铺张和奢靡。

胤礽的生活奢靡程度远超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甚至在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等方面,比康熙所使用的还要贵重。

三来,就是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并且常常越权行事。

胤礽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使得皇子们对于太子胤礽都有着极度的不满,特别是十三阿哥胤祥,可以说是与胤礽势同水火。在对待朝臣上,太子也非常傲慢,让朝臣对其是怨声载道。而他甚至还敢直接将康熙已经批阅办理的事情擅自修改,直接触动了康熙的皇权威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太子胤礽愈发不堪的表现,康熙首先联想到的是康熙最为重要的政治靠山,同时也是其叔姥爷的权臣索额图。

特别是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一下子全部都暴露了出来,并且是愈演愈烈。而在此之前,索额图与另一位权臣明珠,两人结党营私、党争不断,弄得朝堂上是乌烟瘴气,这本就令康熙非常不满。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下令将索额图圈禁,进而将其活活饿死。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额图的死,给太子胤礽一个提醒,希望胤礽能够有所警示,然而胤礽却就此产生了浓厚的报复情绪,与康熙的关系也开始逐渐恶化,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就这样被彻底摆上了台面,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之后“一废皇太子”事件的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胤礽被康熙两度废黜之后,就此堕入无尽的“深渊”。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就在康熙皇帝带领着众位皇子在热河秋闱期间,接连发生的三件事情,让康熙皇帝对于胤礽是更加的不满。

康熙到达热河后,以皇长子胤褆、皇八子胤禩为代表的一众皇子,对于胤礽平日的一系列行为进行了检举与揭发,尤其是对胤礽纵容其党羽贪赃枉法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抗议,这也使得康熙对胤礽是愈发的愤恨。

紧跟着,皇十八子胤衸病重,胤礽再一次地表现出了毫无同情之心,在康熙以及所有皇子都对胤衸的死表示叹惋的时候,只有胤礽毫无悲伤之意,康熙痛斥其“毫无骨肉兄弟情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