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让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为何不见了,他们去了哪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锦衣卫是明朝的一种特殊的军政机构,主要负责皇帝的侍卫、仪仗、侦察、逮捕、审问等事务,是明朝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几乎贯穿大明朝的历史。

可是,在明朝灭亡的时候锦衣卫却不见了踪影,要知道那个时候锦衣卫的人数足足有15万,这些人都去哪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锦衣卫的发展史

锦衣卫的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和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的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以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视和镇压。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且可以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洪武年间锦衣卫参与了胡惟庸、蓝玉等大案的侦破和处置,显示了其强大的权力。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为了给太子朱标继承大统铺平道路,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将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全部归三法司审理,自此锦衣卫第一次被废除。



不过,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得帝位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又恢复锦衣卫,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的职能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明朝最高级别的特务机构。

明世宗嘉靖时期是锦衣卫权力鼎盛的时期,此时的锦衣卫不仅掌管皇帝的侍卫和仪仗,还负责侦察、缉捕、审问、刑罚等事务,有时候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锦衣卫的首领多为皇帝的亲信太监,如刘瑾、魏忠贤等,他们操纵朝政,权倾内外,锦衣卫也成为他们的工具,为所欲为作威作福。锦衣卫的权力甚至超过了东厂,成为明朝最可怕的特务机构。



明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朝政的腐败,锦衣卫的权力也逐渐衰落,沦为东厂的附庸,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地位。

明朝灭亡清朝入关,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了锦衣卫,但只存在了一年就被改称为銮仪卫,锦衣卫的历史就此结束。

15万锦衣卫去了哪里

锦衣卫是明朝的一种特殊的军政机构,负责皇帝的侍卫、仪仗、侦察、逮捕、审问等事务,可以说是明朝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即使在明朝没落时期也足足有15万人。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团体,那么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锦衣卫为何不出来保护崇祯皇帝呢?他们又去了哪里?根据相关历史的记载,锦衣卫的去向主要有三个方向。



明朝末年锦衣卫的首领名叫叫做骆养性,是明朝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此人是一个表里不一两面三刀的人。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他带领自己的部下在一旁见风使舵,最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城骆养性便投靠了他。

之后清朝击败李自成,骆养性又投降清廷,被多尔衮随即任命为天津总督,其他的锦衣卫也随之投降或被清廷收编。

清廷入关接管明朝的官僚机构,其中锦衣卫也包括在里面,不过这个时候锦衣卫仅仅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主要负责皇帝的仪仗职责,不再具备侦缉、监狱的功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