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之战,唐军为何出现低级失误不断?郭子仪、李光弼相互设陷阱

分享至

乾元元年(758年)十一月,安庆绪终于盼来了史思明的救援大军。



史思明十三万大军倾巢而出,先头部队一万人,由李归仁率领,抵达邺城北面的滏阳驻扎,史思明本人则率领大军围攻魏县。

安庆绪在邺城,史思明不去邺城,反而去攻打东边的魏县,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史思明的狡猾之处,他需要一个落脚点,魏县距离邺城一百二十里,不近不远。同时,唐军的主力都在邺城,魏县防守相对薄弱,唐军如果想要救魏县就必须出动大军。很显然,唐军不大可能这么做,也就是说,他史思明可以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慢慢攻打魏县。

其实史思明也不急于出手救安庆绪,那个对他来说唯一的价值就是可以拖住唐军主力,他要利用安庆绪这个诱饵打败唐军,否则他的增援除了便宜安庆绪,对他本人没有任何意义。

窝囊废



所以,屯驻滏阳的李归仁干脆关起营门打麻将,一点行动的意思都没有。

面对魏州的险境,唐军是什么态度呢?

郭子仪的态度很明确,就俩字——不救。一般的解释是,老郭心眼小,为了报复崔光远之前援助自己时出工不出力。

不过,这事恐怕不能这么粗暴地下结论,还得回到战略目标上来讨论。我觉得郭子仪的思路很清晰:此次行动朝廷的只是很明确,就是干掉安庆绪,史思明不是主要目标。眼下史思明重兵出击,要想救魏州,两三万兵力都不够,至少五六万,甚至十万八万,那还怎么围邺城?



要说老郭一点私心没有恐怕也不对,作为一名统帅,面对战场局势的巨变,应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此时正确的选择或许应该舍弃安庆绪,宁可让他逃生也不能放过史思明。

其一,安庆绪虽然是伪燕的皇帝,但实际上已经是个空架子,即便逃出去一时也很难有大的作为。而史思明则不然,他这会儿拥兵13万,绝对是个巨大的威胁,必须趁他还没有成气候之前干掉他。

其二,安庆绪在城内,不好打,完全可以以少量的部队盯着他,可以让他出逃,盯死他就行。而史思明此时还没有落脚地,正是运动战中干掉他的好机会。



正确的做法是,二十万唐军留两三万在邺城盯住安庆绪,再分兵五万踏平李归仁,然后迂回包抄断了史思明撤回范阳的后路,其余人马全都奔赴魏州跟史思明打决战。

史思明一时攻不下魏县,背后又遭遇十几万唐军的阻击,回家的路又被堵死,估计不等开战他的军心就乱了。

史思明虽然人数也不少,但请别忘了,半年前他投降的时候将整个幽州的人马满打满算才8万人,这会儿范阳还得留一部分守军,他带出来的13万有多少新兵?差不多一半吧?而且别忘了,他最精锐的同罗兵跑了。

天宝十五载,叛军最强盛的时候,史思明、蔡希德、牛庭介先后十几万大军,都被李光弼、郭子仪几万人打得屁滚尿流,几乎丢了大半个河北。



所以,史思明的战斗力绝没有某些人夸张的那么强,相反,他其实很水。

可惜郭子仪不同意救援魏县。当然,咱们也没理由责怪他,因为他没责任,也没权力改变战前的部署,他的话只是一家之言。

是不是很奇怪?郭子仪不是统帅吗?不是他的责任是谁的责任?呵呵,这次会战他真不是主帅。那么,是谁呢?谁还比老郭更有资格出任统帅?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

都别猜了,是鱼朝恩,一个太监,此人以观军容宣慰黜置使的身份总揽大局。

所谓“观军容宣慰黜置使”就是个使职,您可以简单理解为“钦差大臣”,既有监军的责任,也有权力临机处置军务,甚至罢黜、调整将领的权力。



九大节度使互不统属,鱼朝恩就成了事实上的领导人。

难怪之前崔光远敢应付差事,原来老郭根本就不是他的领导,出兵协助你就已经是给面子了。既然是面子上的事,人家老郭也可以从面子上找补嘛。

唐肃宗浆糊喝多啦?怎么会弄个死太监负责这么重要的战役?真以为打仗是过家家呐?

要不说唐肃宗这个人能力很有限,还不长记性,这么快就忘了“奇才”房琯给他带来的伤疤了。

唐肃宗很委屈:不怪我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