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文学巨匠陨落】他与钱钟书齐名,却因污水冤屈而终!

分享至

在当代文学界,有一位非常有名望的文学评论家,他就是夏志清先生。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过:“在我们20世纪的中国,谈到人文知识分子的学养,有三位杰出的代表。第一代是陈寅恪先生,他的学问之深、见解之独到,实在是让人佩服;第二代则是钱钟书先生,他的才情横溢、文笔优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而到了第三代,那就是吴兴华先生了。”

说起陈寅恪和钱钟书,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传奇。然而,说到吴兴华,可能很多人就会感到陌生了。尽管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同样深厚,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名声并没有像前两位那样广为传播。



吴兴华先生曾经有一个宏大的治学计划,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四十岁之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为未来的学术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他相信,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砺,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到了四十岁之后,他打算开始实施自己的雄心壮志,将所学所得运用到实践中,为学术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命运却并没有给吴兴华先生足够的时间去实现他的梦想。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因为一些原因,他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最终被整死了。

在1921年那个充满历史韵味的11月21日,天津塘沽这个繁华之地,迎来了一个不平凡的小生命——吴兴华。他的父亲,曾是一位在清末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的才子,他的学识与才华,在当时可谓是远近闻名。然而,这位父亲并没有被传统的科举制度所束缚,他勇敢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选择前往日本留学,专攻医学。

在日本的那段日子,他深受先进文化的影响,学成归来后,便在天津开设诊所,用他所学为乡亲们治病救人。他不仅医术高超,更在文史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家中的书房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籍和藏书,这些都是他多年来精心收集的心头好。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吴兴华,自幼便受到了父亲深厚的文化熏陶。他从小就对古书充满了好奇与热爱,四岁那年,他便开始捧着那本厚重的《资治通鉴》,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五岁那年,他踏入了学堂的大门,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老师们很快便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他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天赋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神童的美誉也在不知不觉中传遍了整个天津城。

由于天赋异禀,吴兴华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异常顺利。他连连跳级,用比同龄人更短的时间完成了学业。1937年,当他还只是个年仅16岁的少年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著名的燕京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吴兴华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他不仅仅专注于自己的英语专业,更是有着广泛的学术追求。除了深入学习英语,他还选修了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想要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他跟随历史学家、词人张尔田学习经典,又向历史学家邓之诚请教历史知识,真正做到了博通经史,贯通中西。

燕京大学的图书馆,可以说是吴兴华的第二个家。他常常流连于那里,借书时总是一次性借上十本,尽管管理员规定只能借三本,但吴兴华总是笑着解释:“我不带走,就在馆里看。”而往往还没到闭馆的时间,那十本书就已经被他翻阅完毕了。

阅读之余,吴兴华还是个桥牌高手。每当他从图书馆出来,就会找人打上几局桥牌。在牌桌上,他总是谈笑风生,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不仅能一边打牌,一边讲笑话,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在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出牌时,他还能拿起一本清代文人的诗集来欣赏。

不仅如此,吴兴华在围棋方面的造诣也是校内和中关村一带数一数二的。他的音乐天赋也同样出色,无论是演奏还是歌唱,都深得朋友们的赞赏。可以说,吴兴华不仅学识渊博,更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在1941年的炎炎夏日,吴兴华结束了在燕京大学的学业,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出色表现,学校决定让他留校任教。然而,就在那个夏天结束,冬天的脚步刚刚踏上大地的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太平洋战争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日军封锁了燕京大学,使得校园内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吴兴华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定带着他的姐姐、弟弟和三个年幼的妹妹,一同租住在东裱褙胡同的浙江会馆里。那里虽然简陋,但却成为了他们一家暂时的避风港。吴兴华以他的翻译技能为生,赚取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然而,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击垮吴兴华的意志。他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家庭的命运。于是,他白天忙于翻译工作,晚上则挑灯夜读,苦读经史,对清代作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用纸和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一张张札记卡片堆满了书桌。

在艰难的日子里,吴兴华还坚持写诗,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赢得了朋友们的赞赏。同时,他还积极翻译国外作品,将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国内的读者。这些译作大部分刊载在《辅仁文苑》和《西洋文学》等杂志上,为当时的文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8年,那时的吴兴华,风华正茂,刚刚步入人生的黄金时期,年仅27岁的他,已经凭借自己扎实的学识和才华,被燕京大学慧眼识珠,聘请为副教授。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吴兴华倍感珍惜,他深知这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更大的期许。



为了适应新社会,吴兴华开始努力改造自己,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触新思想,努力让自己融入这个全新的时代。他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更要有开放的思想和进取的精神。

1952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开始进行院系调整。在这一次的大调整中,燕京大学的西语系被并入北京大学。对于吴兴华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更大的舞台。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功担任了北大西语系英语教研室主任的职务。

在北大这个名家云集的地方,吴兴华能够担任主任,足以说明他的才学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时的他,才三十出头,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时机。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希望能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命运却似乎并不眷顾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1957年,吴兴华因为不赞成苏联专家的英语教学方法,被扣上了“帽子”,遭受了撤职降级的打击。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吴兴华倍感失落和无奈。他失去了教书、写作的权利,也失去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1962年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吴兴华终于摘掉了长久以来压在他心头的“帽子”,重新获得了部分工作的权利。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格外舒畅,仿佛一只被束缚已久的鸟儿重新获得了飞翔的自由。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开始着手去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雄心壮志。



吴兴华的第一个计划,就是翻译意大利文学——但丁的《神曲》。这部作品被誉为意大利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翻译《神曲》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可以说是在翻译界中攀登珠穆朗玛峰般的挑战。因为《神曲》的形式极为精致,充满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完美地还原出来。

但吴兴华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翻译的执着追求,开始了这项前无古人的工作。他深入研究但丁的诗歌结构、形式、音韵和节拍,力求在汉语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表达方式。他反复推敲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以确保自己的翻译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原作的神韵和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吴兴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他常常熬夜到深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翻译。他不断地向同行请教,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批评。他甚至还亲自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作的精神内涵。

最终,在吴兴华的不懈努力下,他成功地完成了《神曲》的翻译工作。他的译文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意义,还保留了原作的艺术风格和韵律特点。他的翻译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一座丰碑。

后来,吴兴华有了个大胆的想法,他决定要写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小说。这部小说,他给它取了个特别的名字,叫《他死在柳州》。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古代的大文豪柳宗元的故事,但可不仅仅只是柳宗元哦,它还融入了很多当时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为了写这部小说,吴兴华可真是费了不少心思。他花了好多年的时间去构思,去收集各种材料,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每当他开始写作的时候,他就像是穿越到了那个遥远的唐代,他说:“每当我闭上眼睛,我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唐代的生活画卷,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我仿佛就置身于那个时代,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员。”

除了写小说,吴兴华还有很多其他的计划呢。他打算翻译《荷马史诗》和古希腊的悲剧作品,这些可都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啊。不过,就在他正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却悄然而至。吴兴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惶恐和不安,他深知自己在这场风暴中难以独善其身。

《神曲》他已经译了一半了,而《他死在柳州》也写了一小半,但这时候,他害怕自己的作品会被别人误解,甚至被说成是“含沙射影、恶毒攻击”。在这样的压力下,他无奈地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将自己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全部烧毁。



他的妻子谢蔚英看到这一切,心痛得无法言喻。但她还是偷偷留下了《神曲》翻译的一个小节,希望至少能保留一点吴兴华的心血。就这样,一场原本充满希望的创作之旅,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1966年,在那个特殊时期,学校内成立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劳改队,数百名师生被要求参与其中,吴兴华也未能幸免。他深知自己无法逃避这场命运的安排,于是,在入队之前,他做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