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临终前,一80岁老头来到她床前,看到后:狄仁杰骗了我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武则天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直以来颇受争议,争议声最大的还是以周篡唐。

武则天雷霆手腕,那些反对她的臣民都已殒命,此时忠于李唐的旧臣还在想办法让其还政于李唐。

硬碰硬不可取,唯有蛰伏才能逐渐消除武则天的戒心。

在以狄仁杰为首的一众臣子的努力下,他们蚕食武则天在朝中的势力,直到武则天老去,他们终于迎来了时机。

当太子李显带着一个80岁老头冲进武则天的寝殿后,武则天才觉得大势已去,昔日故人如今站在对立面,她不由得感慨万千。

多年的近臣竟是政敌,个中故事,都要从那位蛰伏多年的宰相狄仁杰说起。



为何说狄仁杰是恢复李唐王朝的功臣

武周代唐后,朝廷上下无人不生存在武则天的酷吏政治下,当时人人自危,生怕一步行差踏错就遭受灭顶之灾。

不过,武则天对人才极为重视,她的朝堂又被称为“君子满朝”,朝廷上吏治严苛却不妨碍朝政开明。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便是她显著功绩。

自她掌权以来,诞生了许多历史名臣,比如狄仁杰、张柬之、娄师德。

他们不仅在武周建功立业,在之后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王室之时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提起狄仁杰,最先想到的便是他在影视剧中“神探”的形象。

可他的才能可不只是断案如神,他还是玩政治的一把好手。

甚至可以说,他是李唐复国的主要功臣。



作为忠于李唐的臣子,狄仁杰在酷吏政治下的武周时期,首先要做的就是蛰伏。

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再谈其他的事情。

但狄仁杰可不同于武则天身边的佞臣,他可做不来一味谄媚逢迎的事。

相反,狄仁杰就是依靠他自己出众能力和无双智慧获得了武则天的赏识,晚年还被武皇尊称为“国老”。

其实,最先开始狄仁杰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不事权贵,秉公执法得罪上级,被罢官,直到钦差大臣阎立本下来考查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阎立本给狄仁杰复了官,狄仁杰依旧一如往常,在法曹参军的低品官职上一干就是十多年。

高宗上元二年,狄仁杰终于熬出了头,被调任至京城,开始了他飞黄腾达、李唐肱股的一生。



到任第一年,新官上任三把火,狄仁杰清理上任官员留下的旧案、平反诸多冤狱。

一时间,他声名鹊起,引起了高宗的注意。

高宗此时因为一位将军误砍了昭陵的柏树而要处死他,狄仁杰面对高宗震怒也没有畏惧,直言劝谏高宗要做仁君,不要因为一棵柏树而处死一位将军。

“若是生在桀纣的年代,的确很难让君王宽恕,可是我生在尧舜的年代,陛下是贤君,自然不会让臣子有比干的下场。”

高宗听后云开雾散,饶恕了那位将军。

而后,武皇掌权即位,狄仁杰内心感念李唐对他的提拔之恩,一直想要恢复李唐天下。

于是他选择暂时蛰伏,尽可能地在朝堂保留李唐臣子的种子。



其实,狄仁杰保存实力的路子走得也不太顺畅,在他当上宰相之后,便被武皇的恩佞陷害“谋反”,发落到了彭泽。

狄仁杰人生中第二阵春风就在契丹入侵之时袭来,武皇知道狄仁杰不会造反,便借了这个由头,把狄仁杰调回权力中枢。

没过多久,狄仁杰又复任了宰相。

这时,武则天正在为立储的事焦头烂额,纠结是传给李姓还是武姓。

狄仁杰明知这是个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是杀身之祸,可他还是进谏应该传位给李姓。

他直言李姓的号召力,和李姓皇帝对母亲的亲情和依赖,怎么也比旁亲的侄儿武三思要强得多。

于是,武则天便听从狄仁杰的建议立李显为太子。



也正是此举,李唐国祚得以存延,狄仁杰因此被誉为“唐室砥柱”。

除了立嗣问题,狄仁杰还在暗中下了很大功夫,以确保李唐王室将来掌权之后可以拥有一定政治势力站稳脚跟。

因此,狄仁杰开始荐贤,举贤不避亲,也几乎不遗漏一人。

他的门生故吏后来成为了李唐复国的重要成员,狄仁杰作为幕后推手功不可没。

其中由他举荐的宰相张柬之,就是与太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

也正是这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出现在武则天的床前时,让武则天醒悟了,直说:“狄仁杰终究是骗了我啊!”

武则天复用张柬之

也正是武则天看到了这个80岁的张柬之,与自己的儿子冲进殿内来请求还政于李唐之后,武则天才明白狄仁杰举贤的深意,深感大势已去,还政于李唐王室。

关于张柬之的进阶过程,武则天可谓是参与了全过程,是她耐着性子听从狄仁杰的举荐,一步一步将其提拔到宰相的位置。

当初被尊为“国老”的狄仁杰年事已高,武皇便询问他下一任宰相的人选,狄仁杰顺势而为便有意提拔张柬之。

那时的张柬之也不是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了,顶着快八十的高龄在荆州任职,武则天心里直犯嘀咕,可是又拗不过狄仁杰,便敷衍着将这个老头提拔到洛州司马。

“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狄仁杰一边说着张柬之可堪大用,另一边那些曾经受到狄仁杰举荐的姚崇、敬晖也开始向武则天举荐,武皇见拗不过这些大臣,便将张柬之听用。

武则天还因此和狄仁杰戏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也。”

狄仁杰笑笑回答:“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只是,狄国老所为的国,是李唐而非武周了。

张柬之果然不负众望,足以和当时权势滔天“二张”分庭抗礼。

此时,正值武则天统治的后期,已经稳定朝廷局面的武皇不再以酷吏整治威慑为主,朝廷上黑暗气氛随之转晴。

然则,先前造成的裂痕难以消磨。



而武皇又在晚年亲信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权力熏心日益膨胀,此时朝廷上主要矛盾便是二张与反对二张朝臣们的矛盾。

二张在朝中声势浩大,连狄仁杰曾推举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沈佺期等人都与二张关系亲密,而与二张敌对的势力主要有张柬之为首的五人和太子李显等李唐皇室成员。

明面上二张气焰嚣张,可内里作为男宠的寄生性使其摆脱不了对武皇的依赖。

何况武皇一生苦心孤诣构筑了一个李武和谐的朝堂,怎可纵容二张作乱而废止自己一生的心血?



所以,我们细想不难理解,张柬之等五人拉着太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的根本原因,就是改周归唐,其余一切都是发动政变的借口。

根据史料隐晦记载,李显最开始并不想参与张柬之的政变行动,在政变的军队已经整装待发等待太子命令的时候,太子依然犹豫不决。

“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

张柬之等人见状一番劝说之后,李显才答应出门上马发动政变。

诛杀二张冲进上阳宫之后,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人之一的政变成员桓彦范趁机让李显逼着病榻之上的武皇退位,还政于李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