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主席做饭的李开文,拒绝组织分配的副县长,选择回乡做站长

分享至

前言:

每天一大早,在通往金寨县响山寺的山路上,总看见一位个子不高、精神矍烁的老人。

一边哼唱着流行于大别山革命时期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边随和地与每一个遇见的扛锄头、挑担子的乡亲打招呼。

“李站长,早呀!”“李站长,这么早又去上班啦!”一声声充满敬意而亲切地招呼,让老人的思绪再次回到那段革命的峥嵘岁月……

不要家,不要命,就要一心闹革命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向共产党人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大批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掩埋好战友的遗体,又继续和反动派进行战斗。



李开文

在大革命失败后,除了著名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共产党人还在大别山区组织发动了三次起义:

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1929年5月的金寨大暴动,1929年11月的六霍起义

李开文参加的就是金寨大暴动,这三次起义诞生了,功勋卓著的红四方面军和赫赫有名的两大将军县——红安县、金寨县。

从金寨走出来的,就有以“六星上将”洪学智为代表的59位开国将军。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新呀新世界……”

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金寨大暴动后不久传唱开的,从大别山区传唱到全国,至今已传唱了一个世纪,仍历久弥新。

李开文闹革命那一年,他早已不是来去无牵挂的年纪了,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可谓里里外外一身牵挂。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但凡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也不敢想到“造反”;而“想想孩子,想想家人”,往往更使人瞻前顾后,失去革命的勇气。



李开文的老屋

在穷乡僻壤的大别山,很多贫苦农民已经失去了活路。他们一年辛苦的劳作,百分之七八十都进了地主的粮仓。

还有各种繁重的苛捐杂税,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共产党的到来,就像在荒芜的原野上点燃了一把烈火,顿时让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穷人看到了希望。

于是,他们纷纷拿起了大刀、长矛、斧头、镰刀,奋勇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向着反动派发出了怒吼!



红军战士

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不仅有李开文,还有千千万万个人和他一样,破家革命。

他们有的不在白发双亲膝前尽孝,却做了千万受奴侮受压迫的人们的孝子贤孙;有的不仅自己抛头颅、洒热血,还带着全家人一起为了光明英勇献身;有的还只是个孩子,却捐躯赴难,视死如归。

他们真正做到了“要革命,不要家,不要命”。

生活在这样的革命集体中,李开文每天都被革命的豪情激荡着。他暗暗激励自己:

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天寒地冻,一定要让革命的红旗,在大别山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再坚强的男人,有几个真的心如铁石?

男人再苦再累也不会流一滴眼泪,但是最见不得至亲至爱的家人的眼泪。一见家人的眼泪,任你百炼钢,也得化作绕指柔。



反围剿的红军战士

1932年,红四方面军被迫走上长征路。

刚从赤卫队加入红军不久的李开文,转移时正好经过自家的屋后,八岁的儿子看见他,哭喊着抱紧他的腿,求他不要走,回家看看刚刚生产的妈妈。

是走,还是留?李开文心里很清楚,一旦自己进了家门,见到妻子的眼泪和两个出生才半个月的双胞胎,肯定再也走不掉了;而留下来的结果只有一个——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多年以后回到家乡,李开文还忍不住问儿子:“当初你恨不恨爸爸丢下你们?”

儿子老实地回答:

“说不恨是假的,当初肯定恨,但现在不恨了,知道爸爸干的是光荣的事情。再说,当初你要是不跟着红军走了,不仅你得死,咱们全家都得死。”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