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守卫毛主席纪念堂的,为何是解放军而不是武警,其中有何深意

分享至

前言:

1976年9月9日,走过了八十三个春秋的毛主席,继周总理、朱总司令接连去世后,于北京溘然长逝。

他在北京的夜色中,告别了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新国家和拥护他的人民。而他,也将久久地存在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悲痛的氛围弥漫在全国久久不能散去,可是悲痛归悲痛,毛主席去世后的一系列安排,并没有因为悲痛停摆。

噩耗传来,华国锋主席运筹帷幄

从1976年开始,毛主席的病情更加严重,三餐和药物都需要有专人喂送。

病危那一天,华国锋正在接待外宾,作为东道主正在举办宴会。

当工作人员送来毛主席病危的消息的时候,华国锋立刻离开了宴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了毛主席的卧室,想要见到毛主席最后一面。

可是当他再一次看到毛主席的的时候,毛主席已经与世长辞了。

华国锋抑制住自己强烈的悲伤情绪,立刻展开了后续工作。

他立刻通知下去,在中南海召开紧急会议,和各位参会人员共同商讨毛主席去世后的相关事宜:

首先就是如何展开毛主席的后事工作,其次对于遗体安置应该怎么安排,最后是全国人民和外国代表团在葬礼上的吊唁问题。



经过讨论,把遗体保存放到了首位,大家一致认为这项任务需要立刻执行,因为正式葬礼尚未举行,老百姓和各国代表前来吊唁的时候,见毛主席最后一面的要求应该得到满足。

于是华国锋在国务院重新成立了一个办公室负责这件事情,名字叫做国务院第九办公室,派专人来保护毛主席的遗体。

九办的工作人员协同医生,对毛主席的遗体首先做了防腐处理,以便在追悼会上供人民和外国使节瞻仰。

其次就是毛主席的妆容,九办的人员请来专门的化妆师,为毛主席处理了遗容,同时又紧急为毛主席设计了一套新的中山装穿上。

追悼会后,中央决定修建水晶棺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

接下来就是毛主席的追悼会,中央决定,九月十一日到九月十七日将毛主席的遗体转移到人民大会堂,供来访民众吊唁。

持续到最后一天,吊唁人数高达三十多万,人民对于毛主席的思念可见一斑。

因为吊唁人数众多,导致人民大会堂室内温度高居不下,对于遗体的保护有很大的损害。

甚至有人一度提议,提前结束毛主席遗体瞻仰环节,用照片来代替,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遗体。

可是华国锋等人认为,这样会在中外造成不好的影响,必须将遗体安置在人民大会堂直到追悼会的最后一天。

最后人民大会堂采取降温的方法,将追悼会持续到了最后一天。



追悼会结束后,华国锋亲自指示,将毛主席的遗体转移到隐蔽的地方暂时安置,代号为“七六九”。

按照毛主席生前的想法,自己应该火化,葬于八宝山指定的墓地。

可是,考虑到毛主席对我国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的伟大贡献,作为人民领袖,他的遗体应该受到民众的瞻仰。

于是中央决定永久地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为了更好地保存遗体,决定借鉴越南和苏联的经验制造水晶棺。

首先是水晶的开采,北京的专家一致认为,东海县拥有我国最大的水晶矿产地。

于是原料地敲定了,当东海县县委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立刻号召全县人民加入水晶的开采工作中。



经过东海县全县人民的奋斗,前后六次共开采出天然优质的水晶35.2吨。

其次就是水晶棺本身要宏伟大方,而且民众还要从外面清晰地看到毛主席的面庞,这个任务是艰巨的,最后交给了当时生产玻璃和硅的605厂。

可是仅仅由605厂还不能完全胜任这一份重任,最后由国内三个保密单位联合制成,其余两个是上海的一家玻璃厂和锦州的玻璃厂。

北京605厂负责棺顶、棺前和棺后两部分的研制,上海玻璃厂研制两侧,锦州玻璃厂研制底部,最后再在北京完成拼装。

即使是这样,鉴于当时的情况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水晶棺的样品提交过两次,都被否决了,直到第三次利用全新的工艺才制造出来,而在这制造过程中,持续了十个月。



水晶棺成功在北京交付,时间来到1977年的9月份,毛主席的遗体终于离开了那个代号为“七六九”的地方,前往人民心心念念的纪念堂。

纪念堂建成后,北京605厂的代表,被特批能够近距离瞻仰毛主席。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