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围岛军演第二天,美默许下的520演讲,影响几何?

0
分享至



各位朋友,大家好。

众所周知,赖清德上台已经5天,大陆方面的环岛军演也进入了第二天,所以这几天各方都在非常密集地观察台海局势,以及未来两岸甚至是三方的互动和发展。

那么在讲未来如何发展之前,我们要先看看三方,尤其是中美之间是如何磨合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陆可以说是非常不满意的,而这种不满意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出人意料,因为在1月13日至5月19日这段时间里,双方其实是相安无事的。

当时有不少人认为,这期间无论是两岸还是中美,在台面下其实是有一些互动的。当然,这些互动到底有没有、到什么程度,我们目前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台面上,双方之间一定是有互动的。从大的方向和框架来看,这种互动是伴随着中美自去年11月旧金山峰会后展开的一系列缓和进程而展开的,其中包括商务、外交、科技、军事等,尤其是军事。

大家知道,香格里拉对话将于下周在新加坡举行,中美两国防长有可能举行会谈。当然,这个会谈一定是策略性、表层的,而不是战略性、深层次的。

坦率来讲,即便是策略性、表层的会谈,对于管理中美之间的冲突也是有好处的,而且相当程度上也对管理台海冲突有一定影响。

01

但现在的问题是,赖清德这次的演讲稿,美国人有没有看过?肯定是看过的。

所以,我们有大胆的理由猜测,赖清德演讲中让大陆感到非常不满的措辞,是经过美国的首肯和默许的,甚至可以说是经过美国的纵容。

那么,具体体现在哪些细节呢?

第一个,“两岸互不隶属”。

坦率来讲,这一表述不免让人想起陈水扁当年的“一边一国论”。2001年,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时,美国是很吃惊的,到了2002年,美国就开始高度焦虑。

所以到了2003年,国务院时任总理访问美国,与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达成共识,即双方策略性地制约陈水扁。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今年年初的时候,香港全球化中心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当时邀请了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东亚问题高级顾问韦德宁,同时他还负责小布什和陈水扁的通话事宜。

当时韦德宁回忆称,在2004年之前,要与陈水扁进行电话交流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经常拨过去没人接,所以小布什非常恼火。

随后韦德宁就透露称,如果赖清德这次出格,美国将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好像不完全如此。当然,后续我们还要继续观察。

所以,如果“两岸互不隶属”这一表述是经过美国同意的,那说明相较于2001年,美国在两岸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个,“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台湾”这三个名称,都是所谓的“国号”。

这其中非常敏感的一点,就是“台湾”。

当年,陈水扁一度想要改所谓的“国号”,也就是将所谓的“中华民国”改为“台湾共和国”,而这属于当时大陆的三条红线之一。

所以,当时大陆可以说是坚决果断且毫不犹豫地回应,也正是由于大陆的压力,陈水扁收敛了,既不敢修宪,也不敢改“国号”。

而现在,赖清德是一次性将三个名称都称为所谓的“国号”。

除此之外,“中华民国在台湾”这一表述其实是从李登辉开始,到蔡英文一路都在兜售的伎俩。

岛内蓝营人士之前有这样一种说法,1949年是所谓的“中华民国到台湾”,后来改为了“中华民国在台湾”。

这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改变,而且是从李登辉时代一直到蔡英文时代,中间跨越的马英九时代也是如此。现在,岛内还妄图称“中华民国是台湾”。

无论是“到”“在”,还是“是”,其实在大陆看来都是“台独”的切香肠战略,也就是试图对大陆步步紧逼,让大陆步步退让。

对此,大陆显然不会退让,而且这是底线——这其实在过去一二十年,中国大陆和美国之间是有共识的。

但现在,如果说赖清德这份演讲稿是经过美国首肯、默许、纵容的,那说明美国内部的立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当然是所谓的“中华民国”,即包括大陆也包括台湾地区。它所依据的“宪法”是1946年在大陆修订的,同时也是“台独”不断要求修改和冲撞的“宪法”。

坦率来讲,这个问题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也是蓝绿共同的伤痛。只要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恐怕后面两个问题也会不断甚嚣尘上。

有关这一问题,我在这就不再展开,它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一个学术、智慧突破和战略创新的问题。

02

接下来,我们再重点谈谈中美信任。

现在,中美之间的的战略信任,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面,是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的。这与中美双方的政治体制、中国大陆的崛起、全球的战略态势发生根本变化有关。



而在这个过程中,台湾问题是绕不开的一环。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我认为,我们依然要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条从本质上是毫不动摇的。这个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美国人干预得越少,中国人就越好解决。当然,在这过程中两岸民众也要有自己的智慧和战略创新。

从这意义上说,虽然赖清德上台导致两岸局势恶化,但大陆方面依然尝试跟岛内的有识人士,展开更多有创意性的交往。用台媒的话来说就是“以非绿包围绿营”,战略初衷是让岛内民众找回那份渐行渐远的归属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之间的战略信任其实是在日益下降的,无论岛内是绿营还是蓝营上台,美国都会把台湾问题变成中美之间的一个筹码。

所以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台湾问题的国际化都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一个挑战,甚至是趋势。同时,我们要用我们的长袖善舞来逐渐化解问题。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未来中美之间还有没有战略信任?恕我直言,着眼于未来二三十年,中美之间的战略信任是逐渐下滑的。如果说现在相较于过去十年下了3个台阶,那么未来十年可能会下5个到8个台阶,未来二十年可能会下15个台阶。

第二,中美关系就像股市一样,是大势向上,还是大势向下?如果是大势向上,那么期间出现的一些技术性调整,我们不必为此担心。相反,大势向下的时候,即便有技术性的回暖,我们也需要对此多加关心,并且在大势下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抓住这些技术性回暖,尽可能减少损失和冲荡,让它保留回升的空间。

现在,中美之间的整体态势显然是处于下行期间。如果说中美未来二三十年年整体趋势有所回暖的话,那这中间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技术性的反弹,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战略意志和智慧来进行管理。

如今,中美关系在策略性和技术性上的回暖,都是如此,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性已经越来越少。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美国默许赖清德讲出“两岸互不隶属”这种话,这比陈水扁当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的狡猾之处在于,它把底线划定得比较清楚。比如说,它没有直接告诉赖清德要用“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字眼发表演讲,而是通过“旁敲侧击”来让赖清德讲出类似字眼,这个是下一步我们面临的挑战。

未来的两岸关系,显然是要涉及到中华民族崛起和中美等大国博弈的进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要尽可能地将它妥善处理。两岸问题的解决,它既是一个中国人的内部事务,也是国际斗争的一个环节,我们对此需要有更多的战略创新。

朋友们可能说战略创新如何展开?这个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我本人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思考,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不能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邱震海
邱震海
30多年横跨亚欧两地媒体领域
305文章数 3596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