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外出打猎,见一对男女并肩走过,简雍说:这二人要行越轨之事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很多帝王是不喜欢纳谏的,历史上有不少“直言不讳”的大臣没落下什么好下场。

人家是皇帝,向来讲究个“金口玉言”,爱听的是“主公英明”,谁愿意老是有人对自己做的决定说三道四呢?

不过,皇帝也是人,说话办事也难免犯错误。

这时候就到了考验臣子们“语言艺术”的时候了。

怎么样,才能既起到规劝和提醒的效果,又不惹得“龙颜震怒”惹祸上身呢?

其实,办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



简雍讲了个“荤段子”

话说在三国时期,刘备已经在蜀地称帝。

这一天他带了手下外出打猎。

正当刘备跃马奔驰兴致盎然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也骑马追上了刘备,摆着手似乎有话要说。

刘备定睛一看,是自己的谋士简雍。

于是刘备问简雍:“有什么事吗?”

简雍扬起手里的马鞭朝着前方一指说:“主公,你看哪里!”

刘备顺着简雍的手指一看,见前面只有一对男女并肩而行,没别的什么情况。

他以为简雍是认为这对男女影响了自己打猎,要去驱赶他们。

刘备“爱民如子”那是出了名的,于是笑着说:“他们走他们的路,并不妨碍我们,不要管他。”

谁知简雍却很严肃地对刘备说:“不,主公,这对男女光天化日之下欲行苟且之事,请主公下令缉拿他们,以正风气。”



这一说可把刘备说愣了,他又看了看那对男女,只见他们衣着整齐神色如常地走着,举止上也没什么异样。

刘备就假装生气对简雍说:“胡闹!他们要行苟且之事,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没有证据,怎么能随便就抓起来呢?”

简雍却面不改色地说:“证据当然有了,因为他们有工具啊!”

这个工具是什么,有些不雅,史书上记作“彼有其具”,妥妥地是不可描述的“荤段子”了。

刘备自然也是秒懂,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简雍却依然没有笑,接着说:“主公,这和家里有酿酒的工具就可能会私自酿酒是一个道理嘛!大王一定要治他们的罪啊!”

刘备这时候才听明白了简雍话里的意思,随即叫人过来,取消了自己的一道命令。



原来,那一年蜀地大旱粮食减产,作为国君,刘备自然要想办法“堵上缺口”。

于是他颁布了一道“禁酒令”,不允许百姓私自酿酒,毕竟酿酒消耗的粮食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是,当时喝酒已经算是一种流行,总会有人惦记着“这一口”,所以刘备又专门安排了人监督检查,一旦发现严加惩处,这才起到一定效果。

但检查的人在执行命令的时候,却搞起了“一刀切”,他们在百姓家中只要发现了酿酒的工具,就会把人抓起来以“触犯禁酒令”来治罪。

被抓的人当然觉得冤枉,却也没什么好办法。



命令是刘备下的,难道说刘备做错了?那不等于反对“节约粮食”吗?

可如果不说,这么抓下去,百姓难免有怨言,对朝廷也不太好。

几个官员一商量,想到了简雍。

简雍和刘备的关系比较“铁”,如果由他去提醒一下刘备比较合适。

简雍也知道这件事,也觉得该和刘备说一下,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下来——这才有了刘备打猎时的那段对话。

而刘备也因此明白了做法的欠妥,下令释放了那些因为家有酒具被冤枉的人。



简雍其实是真正的“老资格”

敢当着皇上的面讲“荤段子”,可以看出简雍在刘备面前“胆儿挺肥”的,甚至有点儿“没大没小”,而且,简雍可不是为了劝刘备才这么做,他是一贯如此。

平时,刘备宴请百官,官员们都是“正装出席”,这是起码的礼节嘛。

可简雍就敢赶上啥穿啥,比在家里吃饭还随意。

刘备看见了,居然也不生气。

这主要是因为刘备知道简雍就是这样的性格脾气,早就习惯他了。

毕竟,简雍和刘备是同乡,从小就跟着刘备“混”的,两个人的“交情史”可以追溯到“打黄巾军”以前,比关羽张飞的时间还长。



有些人可能记得《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刘备说起“人才”,在推荐徐庶之前,可是狠狠“贬低”过简雍等几个谋士的,说他们没啥才能,是不能辅佐好刘备的。

但那不过是小说演义,并非史实。

实际上,简雍在跟随刘备的过程中,也有过人生的“高光时刻”。

简雍的主要工作是“随从周旋,常为谈客,往来使命”。

这十二个字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简雍可以说是刘备的“贴身助理”,身边的很多政务都是他来“周旋”的,而且偶尔还要代表刘备到外面和其他势力交涉谈判,这个职位还是很重要的,而且,非亲信难以承担。

当然,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和关羽张飞的决胜千里比起来,简雍可能都不太擅长,但对于本职工作来说,他还是很称职的。



正因为如此,《三国志》才单独给他立传,虽然只有两百多个字,但要知道,刘备的其他谋士糜竺等人的传记,可是“打包”出的“合集”。

简雍曾经接受刘备的委派出使刘璋,一见面就深得刘璋喜爱。

到了公元214年,刘备夺蜀,率大军围困了成都——简雍也得到了机会干了件“大事”。

他不顾安危,只身进入成都,最后居然劝降了刘璋,还和刘璋一起乘坐马车出城迎接刘备,也算是“能当百万师”了。

有了这样的功劳,又凭着和刘备的“私交”,所以简雍“随意洒脱”起来也就有了资本,在刘备面前也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



据说,他除了对诸葛亮还表现得挺尊重以外,和别人说话从来都是“斜腰拉胯”往那儿一躺一歪,“自纵适”。

不过,简雍这个人虽然不太注重“仪容仪态”,性格上也挺傲慢,甚至和刘备也不讲究礼节,但他却没有那些争权夺利的政治野心,为人处世也很坦诚正派,再加上说话有趣,其实人缘还是不错的。

所以,他才能受众人之托对刘备展开“花式劝说”,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解决了,反而更体现了君臣间关系的融洽和刘备的宽厚待人。



刘备在“用人”上有一套

而说到刘备,那才是真正的不简单。

不仅白手起家,而且从个人能力上来说,其实和曹操、孙权相比,应该也是差了一大截儿的——好在刘备也有长处,那就是善于识人用人。

这才让他得以在生逢乱世之时,给自己打出了一方天地。

“笼络人心”一直是刘备身上的一个“标签”。

但这也正是刘备慧眼识人、礼贤下士的一个“旁证”了。

可以说,刘备后来“得三分天下”,靠的就是手底下的各种能人。

虽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关羽、张飞两员猛将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之所以肯于拼死冲锋陷阵,死心塌地追随刘备,和刘备对他们的了解和尊重是分不开的。

而对于赵云,刘备更是很早就为自己后来挖墙脚“埋下伏笔”,对当时在公孙瓒手下的赵云夸奖赞美,传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这既是刘备惜才爱才,也是他用人眼光的体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