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自杀时的凄惨一幕:想吃熊掌被儿子拒绝,谥号不好不肯瞑目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逐渐衰弱,各诸侯国纷争林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齐楚两国则从中脱颖而出,明打暗斗争霸多年。

在纷乱如麻的局势中,楚国王族一边内讧,一边在外开疆拓土。

权谋相倾狠者胜。

楚成王与兄弟同室操戈,杀了哥哥后被拥立上位,继而北上东拓南征,在十余年的齐楚之争中反败为胜,把楚国的疆域拓展到拥有千里河山横跨江淮的程度。

然而世间格局风云万变,皇权在握四十多年后,楚成王已不复当年的高明远见。

同样因为权位之争,他被自己的儿子驱迫自尽,虽为楚国称霸打下基业,但在春秋明君中却排不上名号,反落得凄惨收场。



弑兄上位,任用子文

公元前677年,楚文王在辗转征战中病逝,其子熊艰继位。

熊艰的弟弟熊恽,因才智过人成了哥哥的心病。

其实两人年纪都很小,但熊艰对弟弟是羡慕嫉妒外加忌惮,总认为他迟早是自己的威胁,因而一直伺机除之以防后患。

熊恽的智囊察觉此事,就让他到随国避难。

熊恽在随国人的帮助下,里应外合杀掉了皇帝哥哥登上帝位,他就是幼年时的楚成王。

楚成王即位时,他的叔叔子元任职令尹执掌朝政,因扶持幼皇上位自傲难持,渐渐开始不干正事。

他在敛取财物的同时色令智昏,一门心思撩拨皇帝的母亲,战败而归还堂而皇之住进宫中。

最终被若敖公族的公申斗班斩杀。



子元内乱虽平,但楚国还面临着外面的叛乱和其他诸侯国的夹击,处境依然堪忧

此时,楚成王做了个非常英明的决策,就是任命若敖公族的子文为令尹。

十余年的外患和内乱令楚国元气大伤,国库空虚。

贫困的百姓对财富集中在王孙贵族们手里极为不忿。

鉴于这种状况,子文建议“劫富济贫”,将贵族们的财富一部分上缴以解国库燃眉之急,并自己带头捐出全家财物,只留一日钱粮备用,搞得家里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楚成王知道后便找些名目给他发点奖金。



子文见拒绝不掉,遂以不上朝表示抗议。

不上朝怎么跟他议政啊,成王见他如此固执己见也只得作罢。

子文此举令举国叹服,贵族们一致响应,他所属的若敖公族更是率先行动起来。

由于全国一条心,楚国的财政难关很快就扛了过去。

有了子文的辅佐,楚成王的雄才大略终于得以施展,他不仅保住两代皇帝创下的基业,还将楚国的疆域拓至千里,进入与齐国争霸的新阶段。



养精蓄锐,成王出山

子文上任后,在楚国平定内乱、纾解财政困难等关键时刻,给了楚成王极大的支持,帮他顺利渡过难关并迅速立稳脚跟。

在本族人触犯法律时,子文也大义灭亲,对戴罪之人,晓之以理,同时拒绝官方网开一面的人情,称自己身居高位理应作出表率。

楚成王得知此事后,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去见他,深感得此廉明的重臣,实乃上天的恩赐。

有了这么好的搭档,楚成王很快将国内局势稳定下来,这才腾出精力来专心对外。

早在楚文王时期,齐楚两国就多有博弈,文王死后,楚国又经历了十几年内乱,如今的齐国已是中原之首,非楚国可比。



在子文的主张下,楚成王采取了上敬周王,下对各诸侯国团结友爱的外交政策。

这一策略的实施,使楚国与齐国表面上不再敌对,与其他各国更是平起平坐,进入较为和平的发展时期。

楚国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国力比起很多诸侯国要强不少,因此,楚王便借奉命讨伐周朝叛军乱臣的名义,将一些弱小之国收入囊中。

楚国翅膀渐硬后,连续三年攻打地处中原的郑国,郑王被打得难以支撑,深感楚国的今时已不同往日。

就在郑王眼看招架不住的时候,齐桓公三次召集中原各国开会,意在帮助郑国稳定局面,防止楚国的扩张势头。

响鼓不用重锤,楚成王当然也看出周王的意图,两国的关系由此变得紧张起来。



兵行险着,定召陵之盟

由于楚国一心北上,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率先撕破脸,亲率齐、鲁等“八国联军”攻打楚国。

楚成王决定先发制人,便派人跑到齐营交涉称:“咱们两国一南一北,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你们没事跑过来打仗是几个意思?”

齐国相管仲说:“这不是你们该进贡的包茅没交嘛,宫里过滤酒渣都没得用了,我们就是为这事来的,另外,还要查一查昭王南巡为什么至今都没有回去。”

楚国使者忙答,贡品没交确实错了,回去立马补上,但昭王为什么没回去可就不知道了。



既然不知道,“八国联军”就继续前进,到了陉山,楚成王亲自率军迎战,将联军逼退到了召陵,随后两军便处于对峙之中。

齐桓公此时想的是让对方臣服,楚成王则希望保存实力挑战霸主。

时间很快到了夏天,楚成王使者到联军营地斡旋。

齐桓公带使者检阅了联军部队,并称联军的组成是各国交好的结果,这么强大的部队,几乎指哪打哪,所以希望齐楚也能友好相处。

使者表示楚王正有建交之意,但也并不惧怕武力,因为楚国的山就是城墙,水就是护城河,兵马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齐桓公明白屈完的话必是楚王的态度,楚国虽不是铁板一块,但打起来确实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利弊权衡之下,齐楚两国达成盟约,中原局势暂时得以稳定,楚成王也保存了实力,双方都达到各自的目的。

楚成王对齐桓公以战求和,虽是兵行险着,却展示了他与子文这对君臣组合的战略眼光,和胆大果决的行事作风。



齐楚之争,反败而胜

召陵之盟后,郑国在中原各国的勾心斗角中投靠楚国,被齐桓公率军攻打。

楚国大军浩浩荡荡北上,希望通过围攻许国解除郑国的压力。

但齐桓公没有中计,反而强攻郑国,郑王被迫与齐国和盟。

楚军这一次仍然没有与齐国正面交战,而是转而向东为日后布局,但楚军的威势已让中原各国大为震撼。

公元前645年春,楚国的势力已扩展到淮河流域,楚成王开始攻打位于今江苏境内的徐国。

齐桓公再组联军救徐,但此次各诸侯王已对楚国心有畏惧,兵倒是发了,但都不亲临战场,而是找托辞留在后方呐喊助威。



远涉而来的楚军并不急躁,打打停停中,耐心地与中原联军耗到了冬天。

联军内部其实并不团结,宋曹两国虽然在这边共同抗楚,但在另一边,宋国却借机抄了曹国的“后院”。

楚成王等的就是他们自乱阵脚,自然抓住这大好时机将徐国一举拿下。

人心一散,联军也就倒了。

雪上加霜的是,管仲在这一年撒手人寰,齐桓公犹如痛失臂膀,齐国也元气大伤。

此后几年,齐王试图收复失地,都未能得偿所愿,他眼见齐国颓势渐显,却已无力挽回。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楚国终于在十余年的齐楚之争中反败而胜。

这既得益于天时、地利,更成事于楚成王与子文的文韬武略和齐心勠力,楚国也从此走上了迅速扩张的道路。



称霸中原,子玉上任

齐桓公身故后,在五子争位的混乱中,太子昭投奔宋国,并在宋襄公的助力下,平息了国内叛乱,登上皇位。

正是这份功劳,让宋襄公产生了与能力不匹配的野心。

此时的宋国也恰逢盛时,宋襄公认为自己足以趁势取代齐桓公在中原的地位,这让他成为楚国扩张路上的绊脚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