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雍正的皇子,年纪轻轻便郁郁而终,让雍正就此背负了杀子骂名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一、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是封建社会下,王位、爵位、财产等传承下去的重要法则,也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乍一看,很多人觉得这种方式很不讲究,觉得应该能者上、庸者下,这样才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这种规则只适合现在,在封建时代并不一定就是好,因为这会带来不稳定。

如果是能者才有继承大统的可能,那么这些继承人便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能”,当然也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有时候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帝位就得来不正,因为他不是嫡长子,即便他为大唐南征北战,但在李渊的心目中,皇帝之位还是得给长子李建成的,如果不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踩着兄弟们的鲜血上位,他当皇帝只能想想了。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带来稳定,这正是封建帝位安稳传承的重要条件。

不过到了清朝时期,这些皇帝开始不按常理出牌了,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想把皇位给谁就给谁,甚至还创立了秘密立储之制。

在后世中口碑颇好的康熙皇帝,也正是因为在继承人上考虑不周,最终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好在,这场争储大赛胜出的是雍正皇帝,他革除了康熙皇帝为政后期的各种弊端,为了避免夺嫡事情的发生,还为乾隆皇帝扫除了一切障碍。

其中就包括乾隆皇帝的亲哥哥——爱新觉罗·弘时。

他是雍正的皇子,年纪轻轻便郁郁而终,让雍正就此背负了杀子骂名,成全了乾隆。

二、

弘时是雍正皇帝的第三子,乾隆皇帝的异母哥哥。

在清朝的史书中,关于弘时的记载非常少,提到的也几乎都是他的缺点和悲惨遭遇,几乎让所有人都觉得弘时当不上皇帝,是极为正常的一件事,如果他能当上还真就不正常了。

我们来看看《清史稿》中的记载:

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我们再来看《清皇室四谱》的记载:

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综合这两处记载,我们便能得知弘时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被雍正厌恶,进而被削了宗籍,然后郁郁而终,年仅24岁。

乍一看,似乎这记载根本没有什么问题,谁让弘时自己不给力,与皇位近在咫尺的他,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一个下场,虽然惨了点,但真正同情弘时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毕竟他是自作自受。

真的是弘时自作自受吗?

也未必,因为雍正皇帝对弘时的处罚真的太严厉了,他先是将弘时过继给了政敌允禩做儿子,直接把他轰出了紫禁城,接着又撤了允禩的黄带,从宗族玉牒中除名,紧接着弘时也被做了同样的处理。

这一连串的动作可以说行云流水,直接把弘时的政治生命给完全终结了,而在这次打击之后,弘时活了一年半便去世了。

再怎么说,弘时也是雍正的亲子,他即使再放荡不羁,再顽劣放纵,也不至于受到这么狠的处罚吧?

而他身上不合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三、

雍正皇帝即位时,他的名下还有四位皇子,分别是弘时、弘历、弘昼和福沛(早夭)。

弘时虽然是雍正帝的皇三子,但是排行靠前的两位皇子,在雍正即位之前便早已不在人世,所以在实际上,弘时其实算是雍正皇帝的皇长子。

康熙皇帝在世的时候,仅有三个皇子被册封有亲王爵位,分别是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

后来康熙又册封了皇三子胤祉之长子弘晟,皇五子胤祺之长子弘昇“世子”,指明了他们俩将来要承袭爵位。



但作为皇四子胤禛实际上长子的弘时,好似被遗忘了,没有得到任何封赏,按照清律规定,年满15岁便能授爵,当时弘时已经年满17岁符合了条件,却不被授爵很显然不合理。

如果要说弘时不是嫡长子所以未被授爵也不合理,因为当时胤祺之子弘昇亦是侧福晋所生,也被封为了“世子”。

如果说是因为康熙不喜欢弘时也说不通,因为当时康熙已经很好了,即便是弘时再顽劣,也不会吝啬对他的封赏。

那会不会是雍正说服了康熙不让他封赏弘时呢,这个更不可能,因为当爹的亲自替儿子拒绝封赏,这样的事在历史上还没出现过。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