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过公粮的农民,为什么领不到退休金?终于有了答案!

分享至

对于老一辈的农村人来说,交公粮是一项重要的义务,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农民的辛勤付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交公粮是每个农民的责任和荣誉。

那时,金黄的麦田、丰收的喜悦,都见证了农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风貌。

但如今,随着时代的日益变迁,这些曾经参与并见证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辛勤农民,却因为领不到养老金,而担忧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一、什么是交公粮

实际上“交公粮”是一种民间百姓口口相传的说法。

它其实指的是建国初期农业税的相关政策,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下的重要国策。

简单来说,就是农民将一部分粮食或其他农产品上缴给国家或集体,以支援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因为建国初期税收主要还是以实物为主,大体为稻谷、小麦等,所以大家又称这样的税收为交公粮。



交公粮的政策自古就有,在封建社会,农民耕种的土地大多为国家所有,他们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

这种税收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确立,并得到了历朝历代的继承与发展。

秦汉时期,农业税收制度逐渐完善,田赋成为农民向国家缴纳的主要税收,按照土地面积和产量进行征收。

这一制度为后世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税收也逐渐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在宋代,农业税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出现了“两税法”,将田赋和丁税合并为一种税收,征收标准以土地为主,兼顾人口。

明清时期出现“一条鞭法”,将田赋、丁税、徭役、杂税合并为一税,使税收制度更加简明。

同时,政府还对农业税收进行了改革,使之逐渐从按土地征收转向按产量征收。



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正处于恢复时期。

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当时,农业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公粮,筹集资金支持国家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这一背景下,交公粮成为农民履行义务、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



可以说在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农业税政策一直是国家财力的重要基石。

据统计,从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间,农民给国家缴纳了7000多亿公斤粮食。

不仅为国家和地方财政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更有助于建立大众国家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农业税政策取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