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17年安化名流出上联考验毛主席,看了毛主席对的下联,汗流浃背

0
分享至

1917年,学校放暑假,20岁的毛主席和萧子升来到安化县城,要拜访一个重要人物,夏默庵。



此行匆忙,他们身无分文,仅带了雨伞、笔墨和几件换洗的衣物,可谓是毫无准备。

面对性格高傲的夏先生,求见的结果可想而知,立在门外的两人,遥遥得到一句:“不见。”

可毛主席不愿放弃,连续三次拜访,执意相见。

第三次时,夏默庵思绪良久,提笔写下一句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让人拿给毛主席,有意考考他的学问,想让他知难而退。

结果拿到答案的那一刻,原本淡定喝茶的夏默庵顿时汗流如雨,连忙吩咐人说道:

“来人才学非凡,快快有请。”

夏默庵到底是谁?为什么毛主席要拜访他呢?毛主席写了什么让他汗流如雨?



毛主席:“到实践中读无字大书”

毛主席从小就想探讨世界的大本源,这也是他毕生为之付诸的努力。

1916年2月,毛主席写信给萧子升,纸张上列出了七十七种经史子集要读,并表示: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首先要博览群书,学习和掌握各种科学知识。

此后,他便一头扎进书本的海洋,熟读我国的经史子集后,他尤觉不够,便把目光伸向浩瀚的宇宙中,把怀抱投向整个世界。

涉猎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后,他提到:

“我心中一直牢记着三本书,并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这三本书分别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其中他对《共产主义宣言》情有独钟,读了不下百遍。



博览群书,确立起自己的思想信仰就够了吗?毛主席表示这远远不够。

毛主席生于湖湘区域,长于湖湘,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影响,讲求实事求是。

书本上摆在明面上的都是名辈先贤们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而时代在进步,社会世情也变换不休,说到底仍需要当代青年到实践中,去读这本“无字大书”。

自古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实事求是”,所表达的意思都与毛主席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大相径庭,或与青年毛主席的实际工作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

那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毛主席的“实事求是”思想呢?又是什么样的机遇促就了毛主席的“到实践中去”?

早在考据学盛行的时代,岳麓书院学生魏源主张经世致用的旗帜,掀起晚清务实之风,后有曾国藩经世理学的影响,湖湘文化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和一个时代的新高度,并面向社会广泛传播。



魏源

后续造就了湖湘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看遍经史百家之书,二是提倡经济之学,三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且大胆创新

成长于湖南,尤其对于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毛主席,渗透到湖南人日常生活的湖湘文化,是影响和塑造他注重实践、讲究实用的文化性格的一条重要脉络。

其次,同为岳麓书院学生的毛主席深受历代先贤的影响,种种思想指引着他面向现实、注重实地调查研究。

毛主席也在《讲堂录》中记载了魏源、曾国藩等人,特别是他的老师杨昌济等岳麓书院先贤对他的陶染,说道:

“正是先贤们和诸位老师让我认识到研究和学习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毛主席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游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在创办《湘江评论》时,他坚决主张“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在创办新民学会时,他大声疾呼:

“以革新学术、砥砺前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

但要说对于毛主席“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起到最具体、最形象、最直观启迪的还要数一块牌匾。

1917年,岳麓书院的校长宾步程写下“实事求是”几个大字,高高悬挂于岳麓山书院的讲堂之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追求真理。

这块牌匾标志着“实事求是”作为校训焕发出岳麓书院治学传统的风采,自然也给青年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着他到实践中去。



有这种想法,也有立即前行的动力,可他没有任何的物质支撑,这个游学之路会因为一无所有而停滞不前吗?

夏默庵:“出上联为难一下这个年轻人”

1917年,对于毛主席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他的思想和眼界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

正值暑期,他邀请大一届的学长萧子升一同去游学说:

“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要追求世界主义,把人生和世界联系起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即使身携无物,他也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去了解这个真实的社会,安化之行也就由此掀开了帘幕。



安化文武庙大城门南厢房

为什么是安化?有一个重要原因,安化离湘潭很近,其次毛主席有很多安化的同学,能给他提供很多便利,但更主要的是百年前的安化,人多地少,社会矛盾重重,适合作为社会调查的试验田。

而且他还打听到当地的文化名流有许多藏书,热爱读书的他定是不能错过。

整整一天,行进了四十里山路,两人来到了东山村,即出发地与安化的交界处,周围没有人家,他们便决定来一个真正的“露营”,以夜空为被,大地为床,睡在旷野。

一路上写对联卖钱,又是村民的盛情款待,写调查日志,兜里早已空空如也,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一行的目的。

又走了三天,毛主席和萧子升终于来到梅城,也就是拜访夏默庵的地方。



萧子升

当时的夏默庵担任安化劝学所所长,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局长,因着高超的学识,他被称为安化名流。

作为地方的文化名流,加上自身傲娇的性格,他对于青年毛主席的来访很是淡漠,他实在抽不出更多时间去见一个没有名气的青年学生。

所以毛主席和萧子升连续两次来访,都得到了两个字的回应:“不见。”

然而毛主席执意相见,第三次来的时候,夏默庵终于有了一丝不忍,也看到了这个青年的真诚。

但由于是大清早,还没睡醒的夏默庵显然十分不耐烦,真诚归真诚,但到底见不见,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放下茶杯,他提笔写下一个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主席“游学”时的用品

让人拿给这位“执着”的青年学生,随后便拿起茶杯,说:

“这应该能为难一下门口的年轻人了。”

结果毛主席朝纸上一看,竟笑出了声。

因为这个上联并不是什么好话,而是文人圈内的雅骂,且难以对出水到渠成的下联。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自然不服,信步上前,提笔刷刷刷写出一个下联,明目张胆地骂了回去。

暗含深意的对联

毛主席所写的是: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这副对联合起来便是: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写完,自有人将答案拿进去:“先生,这是门口青年所写。”

与想象中的结果大相径庭,托着茶杯喝茶的夏默庵当场晃了晃,走近一看,此对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当,夏默庵当即大呼:

“好好好!青草池对绿柳枝,蛙句句对鸟声声,无论是词、结构,还是意象都十分工整。”

读到后半句,两个疑问句,表面上滴水不漏,但夏默庵立即明白过来,这年轻人暗戳戳地“骂”了回来,还质问了他一句,这下连茶也不喝了,汗涔涔地吩咐人说:

“来人才学非凡,快快有请。”



现在的人可能看不懂夏默庵上联真正的含义,结合自身的知识素养,见到“绿杨枝”和“鸟声声”,只会联想到春天的勃勃生机,认为这是描写春天的美景。

但要想想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子,大清早被吵醒要去见一个没有名气的青年学生,是带着起床气写下“考题”,怎么可能描写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身为地方名流,夏默庵骂人自是不带脏字的,所以他的上联真正要表达的是:大清早的,门外却有只鸟一直在叫,到底是春天来了,还是春天去了?简单来说是指谁在“叫春”。

领会到这一层意思,毛主席并没有像普通访客那般脸红而逃,反而机智地回怼。

你骂我绿杨枝上鸟叫春,我骂你青草池变蛙呱叫,还要问一下你,叫得这么大声,到底是属于公家,还是私家?

更巧妙的是毛主席的下联用到了一个典故,出自《晋书·惠帝记》,说的是晋惠帝在华林园出游,听见附近有蛤蟆声,扭过头来问身边的官员:“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意思是问官员这蛤蟆的叫声是属于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面对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皇帝,官员也是回复得很巧妙,说蛤蟆在公家的地盘叫唤便属于公家,在私人的地盘叫唤就属于私人的。

因此毛主席顺带还质问了一把夏默庵,你感觉自己是在公家的地盘还是私人的地盘?告诉他自己读懂了他上联的雅骂,同时运用典故巧妙地还回去了。

这一质问顿时让夏默庵汗流如雨,一扫往日的倨傲姿态,将毛主席迎了进来,奉为座上宾。

两人一番交谈下来,夏默庵越发赏识这个“胆大”的青年,像对待友人般跟青年毛主席聊了许多经书文史知识,甚至拿出了自己用尽一生心血编著成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虚心向毛主席请教。

临别时,夏默庵送了毛泽东八块银元作路费,带着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期许对毛主席说:

“祝你鹏程万里,为国为民干出一番事业,国家的未来就看你们的了。”



带着夏默庵的期许,毛主席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般继续前行,前往益阳拜访县长,入住龙州书院,畅游滔滔江水,赶赴沅江察看灾情……

1917年拜会夏默庵一事,给毛主席留下了恒远的印记,也造就了后面的遗憾。

书找到,人皆去

暑假穷游后,毛主席踏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

为了发展革命组织,时隔八年后,毛主席再次来到了安化,但这次行程并不像“穷游”那么轻松,甚至比上次更加紧张仓促,还要面对敌人的追击,必须要做到隐蔽。

虽然感念夏老,但历经八年的社会实践的毛主席,深知革命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能在此刻掉以轻心,更不能连累夏老,因此,两人并没有见面。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安化政府,询问夏默庵的近况,并寻找那本他写满了笔记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

极其遗憾的是,安化政府回复说夏老已故,那本承载了夏老一生心血的书也没有找到。

毛主席听闻这个消息时,愣了许久,故人已去,最后一面也没见到,书也不见了,这下连念想也没有了。

他留下一声叹息,夏老的期许他完成了,迫不及待地完成了,可这时间不等人。

这一路走来太漫长了,也太苦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等不及,夏老更是等不及,遗憾终成遗憾。



对于这本书,安化政府怕主席等得着急了,便说不见了,虽说找书的过程十分艰难,但他们仍不愿放弃寻找。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了这本书,可这一找便是二十三年。

安化政府迫不及待地把书送往北京时,却得到了一个惊天霹雳的消息,毛主席逝世了,书终于面世时,寻找之人却与世长辞了,一切都是那么巧妙地错过。

但毛主席和夏默庵的对联却流传千古,新中国也成立了,夏老的期许实现了,还绘就了一幅盛世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史诗长歌
史诗长歌
历史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
4109文章数 4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哈佛大学中国官方机构:不清楚前招生委员喊话姜萍一事

头条要闻

哈佛大学中国官方机构:不清楚前招生委员喊话姜萍一事

体育要闻

豪华阵容,原始战术 英格兰10亿天团就这?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定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

科技要闻

为什么你的iPhone,肯定用不上"苹果AI"?

汽车要闻

传奇新篇章 全新一代大众迈腾来了

态度原创

游戏
本地
亲子
公开课
军事航空

CA确认:《战锤3》下个DLC将专注于食人魔绿皮与恐虐

本地新闻

能动司法尽“执”履责 ——“交叉执行”高效能

亲子要闻

用爸爸的光头砸蛋,是玩具蛋比较硬还是头?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军事要闻

内塔尼亚胡宣布战时内阁已解散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