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回忆母亲林徽因:对于我来说,母亲是长期卧病在床的病人

分享至

在我们众人的眼里,林徽因是风华绝代的民国名媛,是激荡时代的建筑大师,是清雅灵动的才女佳人,她以一代才女、著名女诗人、建筑师以及国徽主要设计者等身份被我们铭记在怀。



但回归本身,她又是普通的女人,是女儿,是妻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儿子梁从诫的眼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光鲜亮丽的模样,却是母亲林徽因为了学术研究和建筑事业而和病痛作抗争的模样。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母亲林徽因时,曾说道:“人人都说林徽因是个美丽的女子,对我来说,母亲是一个长期卧病的病人,而且有的时候脾气很急躁。”





1932年,梁从诫出生,可在他出生前一年,林徽因就已经患上肺病了,以至于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是个“病人”的模样。

1931年2月,此时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刚刚两周岁,可年仅27岁的林徽因却突然病倒了,不但一下子消瘦了很多,自己也常常感到虚弱。

林徽因辞去了东北大学的职务,虚弱的她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北平进入协和医院,在医院详细检查之后,被确诊为肺结核,需要静养。

这个病在现代看来不算什么,可是在那个年代,这种疾病属于不治之症,虽然当时已经发现了药物可以控制病情,可是肺结核的病人到最后会咯血而死,有点类似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

从中国的萧红、郁达夫、翟秋白再到国外的肖邦、雪莱、济慈等,这些创造美和艺术的名人都曾被肺结核推残过。

无奈之下,林徽因只好听从医生的建议,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香山休养,虽然病情有所缓和,但是一直没有根治。



1940年,梁从诫刚刚八岁,这一年的年底,林徽因带着两个孩子和母亲,乘车离开昆明去往到了人称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李庄。

李庄恶劣的环境,烦躁的心情让林徽因疾病复发,卧床不起,在这里林徽因生活了五年,其中光是卧床养病就用了四年,四川阴冷的天气让林徽因一直纠缠于身的肺病越发严重。

在梁从诫的脑海里,母亲一直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病痛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她。梁从诫曾说:“母亲很朴素,没有照片上那样光彩、细心打扮”。

在李庄期间,林徽因肺病严重,每天只能卧病在床,但是她仍然没闲着,为了帮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的编撰,她让梁思成借回来了许多的史书,这样她即便躺在床上,也能查阅史料。

由于病重,林徽因只能躺在床上,经常大口大口地咯血,她最常使用的姿势就是靠着被子半倚在床上,这样既可以看书,又可以垫着书写作。

由于病痛的折磨,以前林徽因那美丽的容颜,转眼间像变成了一个憔悴苍老的女人,梁从诫每次看到母亲这般模样,痛在心里,像是塞满了冰块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病重时,曾有许多在国外的朋友请她和梁思成到国外定居,享受高薪待遇和先进的医疗,可都被梁思成和林徽因拒绝了,林徽因拖着病体,选择留在祖国,坚持为建筑事业而奔走着。

1946年,在经历了战争的苦难,林徽因从战乱中的西南回到了和平舒适的北平,然而,即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她的身体在贫疾交迫中被彻底破坏,早已回天乏术。

然而,这些林徽因却并不在乎,她高兴的是,回到北平又可以继续她所热爱的建筑事业了。

回到北平,还未站稳脚跟,梁思成便被邀请前往美国访问,因此拖着病躯的林徽因不得不成为家庭主力,带领全家搬迁至清华园的新公寓。

长期的疼痛加上营养不良,她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但是此时的她仍旧拖着病体,着手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组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在此期间,林徽因一直卧病在床,可尽管如此,她清瘦的身体却源源不断地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