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绪已经死到临头,史思明为何宁可叛唐也要救他?史:小安懂事

分享至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郭子仪在河内打败叛军,并亲自去长安献俘。唐肃宗亲自接见了老郭,并擢拔他为中书令。随后,唐肃宗正式下旨,宣布打响消灭叛军的总决战,大唐实力最强的九大节度使齐聚河北,展开大会战。。



要补充三件事。其一,从“乾元”开始,唐朝又废止了从天宝三载开始的“载”这个称呼,又回归到“年”。

第二件事,这一年的三月,广平王李俶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并更名为李豫。由于李豫升官了,不再适合亲冒矢石,因此这次战争他缺席了。

第三件事,参加会战的九大节度使分别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潞州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襄阳节度使鲁炅、青徐节度使季广琛、魏州节度使崔光远、濮州刺史董秦、汴州节度使许叔冀



九大节度使合兵20万,号称60万,吓死安庆绪!

郭子仪从汜水河畔渡过黄河,率先进入战场,并打响了第一枪“获嘉之战”。

获嘉是扼守黄河的要塞,让人诧异的是,叛军将领安太清竟然那么不经打,守着黄河天险被唐军一个冲击就垮了。唐军轻松斩首4000,俘虏500,让老郭赢得索然无趣。

安太清的逃跑速度太快,郭子仪狂追一百多里赶到汲县,发现这家伙已经逃往卫州。

卫州是相州的屏障,也是安庆绪“大燕帝国”除了相州外,唯一的根据地了,丢不起了。于是燕军倾巢而出前来增援,兵马大元帅崔乾佑领上军,田承嗣领下军,安庆绪自领中军,加上镇守卫州的郑王安庆和,一时声势浩大。



唐军这边,鲁炅、季广琛、崔光远、李嗣业四路人马也陆续赶到卫州,与叛军形成对峙之势。

从兵力上讲,叛军大约有十万人,唐军这边郭子仪的朔方军约三万余人,李嗣业的安西军约一万人,鲁炅和季广琛长途跋涉而来,多在途中,到位的应该不会超过一万人。

崔光远倒是近在咫尺,应该可以倾囊而出,然而他的做派却让郭子仪气歪了鼻子,魏州兵只来了一千人,完全是应付差事的态度。

崔光远前面我们介绍过,长安沦陷时他被迫投降了安禄山,后来他与苏震趁乱逃脱投奔了凤翔。此次会战,他以魏州节度使身份参战。



崔光远长得人高马大,胆子却很小,能力不强,最擅长逃跑,但是运气就是好,别看他一次又一次犯错,却总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他这一生虽然起起伏伏,但没遇到过大难。

比如这次会战,崔光远至少犯了三宗罪:

第一,出于私利出工不出力。九大节度使只有他的大本营在河北,而且与相州为邻,崔光远担心受到攻击,根本没心思参战,只想着自保。

第二,听信谣言杀害忠良。叛军攻打魏州时,手下大将李处崟作战失利,退回城内。叛军灵机一动,在城下高喊:“李处崟,不是说好里应外合吗?你怎么不开城门呢?”



这么一个雕虫小技就让崔光远上当了,他竟然杀害了骁勇善战的李处崟。李处崟的冤死让魏州将士人心离散,军心大动。

第三,胆小如鼠弃城出逃。魏州城经过多次加固,非常坚固,其实完全可以坚守。但面对气势汹汹的叛军,崔光远胆破了,他竟然连夜出逃,将这座战略要地拱手让给了叛军。

崔光远弃守魏州让叛军获得了策应相州的据点,也成了会战失败的最重要原因,这一点我们稍后还会讲到。

郭子仪生气也没用,因为这次会战他不是总指挥,人家崔光远能派一千人来增援就已经算是给面儿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安庆绪摆出一副死守卫州的架势,唐军兵力远不及对方,还要攻城,难度很大,怎么办?

老头儿欺负安庆绪是个战场嫩鸡仔,只用了一个诱兵之计就解决了问题。他先让士兵们前去挑逗安庆绪,激怒叛军,等到双方一交火,立刻诈败逃跑。

安庆绪果然上当了,都说郭子仪很牛叉,也不过如此嘛,快追,干掉老郭,唐军的脊梁骨就断了。这家伙全然不顾崔乾佑和田承嗣的警告,一头扎进了陷阱。

等安庆绪追出数十里后,数座堡垒挡在眼前。这家伙居然不过脑子,依然没有停止追击,将数万大军送到了唐军的射程范围内。



突然,堡垒上唐军人头涌动,箭矢如同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